虛領頂勁/頂頭懸

虛領頂勁/頂頭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118e9b0100ekry.html

虛領頂勁(作者:翁福麒)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是太極拳最關鍵性的要求,是上下相承的一個整體,也是需著重論述的兩個方面。如果說「氣沉丹田」一語,還有其他拳種和氣功中也曾提到或有類似的說法,那麼「虛領頂勁」則是太極拳的專用語,享有專利權了。

頂者,最高之謂也。人體正直地垂立於地面之時,最高之處是頭頂心。有穴居此,是為「百會」,乃百脈、百骸皆仰望朝會之所也。任何一物體端立於地,則其頂端必朝向上,衝著天。如若頂上之處偏歪或下垂,不但觀之不雅,亦立之不正、不固。

佔人體總重量將近1/10的頭顱,是靠軀體之上的頸部(頸椎、頸肌)支撐著。頭是人體最關鍵、最重要的部位,是司令部,為全身之綱領。中醫認為:百會之下,印堂之後是藏神之所,是腦組織的所在地,是人類感覺器官(眼、耳、鼻、舌)的集中地,用體態姿勢來褒貶人的外貌時,多把「頭歪脖扭」、「低頭貓腰」、「縮肩弓背」、「藏頭縮尾」等詞作貶義。而把「機靈」、「精神」、「氣宇軒昂」等詞做褒義。被誇好的人都應該是「挺胸拔背」、「頭直頂正」、「兩眼圓睜」給人以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這種人只能是健壯的運動員或武術運動員的外貌。太極拳的要求,則不是挺胸收腹、兩肩向後,頭頸挺直、眼睛圓睜,把一派「尚武精神」顯露於外,而是向上「虛領」頭頂心的百會穴,使之朝上方垂直於蒼穹,此處好像被系懸起來一樣,或用意輕輕頂起一個氣球,不即不離地懸在此處。因此又叫「頂頭懸」。頂懸則頭正,綱舉則目張,四肢百骸才能靈活地運動,各經百脈才能通暢運行。《黃庭經》云:「子欲不死,修崑崙」。(古人以崑崙山最高,比喻頭頂)。所以道家講:「上煉神於泥丸」,佛家的「摩頂受誡」也修此重地。

有人認為「頂頭懸」這三個字好理解,而「虛領頂勁」的「頂勁」兩個字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如果一提起「頂勁」就會想起足球運動中的「頭頂球」,又想起朝鮮人、印度人用頭頂物。非也,在此提醒大家,千萬不要用力、用勁貫於頭頂之上,把物頂起來,把人頂出去。練太極拳絕不是練「油錘貫頂」的功夫和「撞羊頭」的本領。這裡所說頂勁的「勁」,可以加兒字音,是為「勁兒」,是用來形容精神、神情,譬如:「瞧他那股帥勁兒」。或者是:「精神勁兒」,「真情實意的勁兒」。

太極拳是「身心雙修」、「形神兼備」的功夫,是「用意識引導動作」的運動,是全憑心意(高級神經中樞嚴密、精細地指揮機體)進行的形體活動,所以把頭腦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只有全身放鬆,週身松淨的情況下,才能作到「虛領頂勁」。所以《十三勢歌訣》中說:「滿身輕利頂頭懸」。

「頂頭懸」者,實際就是放鬆,就是舒展。別處都可以往下放鬆,唯獨頭頂不能往下。如其往下沉,必然壓住肩和胸腔,使脊柱在頸、胸部分的生理性彎曲程度增大,只有頂頭懸起之後,才能減小頸椎向前的弓曲。同時,也矯直了胸椎向後彎曲的上半部分。上邊「虛領頂勁」再配合下邊「鬆腰溜臀」,才能使脊椎出現的四個生理性彎曲變小或舒直。能起到暢通「上至腦,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能使「督脈」上下通順,有利於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如欲做到「氣沉丹田」,必須首先做到「虛領頂勁」,「虛領頂勁」是「氣沉丹田」的先決條件,「氣沉丹田」則是「虛領頂勁」的保證條件。最貼切的比喻就是:用手捏住一根鏈條或線繩的一端,向上提起,則此鏈條的節節才能松展開來,垂於地面。放手扔下它,很容易堆積在一起而互相擠壓。如果用一手提起鏈條時,再用另一隻手上托它的底部,則鏈條必圈曲,不能舒直。這就是「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的物例。

「虛領頂勁」的不同寫法、說法有:

「虛靈頂勁」,「虛者對實而言」,「靈者對滯而言」。頭頂之處能虛、能靈地向上懸起,則其下的軀體始能放鬆、輕利、敏捷的活動。大家要在「靈」字上多加琢磨,多下功夫去領會。

「頂頭懸」和「懸頂」是簡稱,也有人說:「頂懸若虛」,此句是在文字上強調「虛懸」。所謂「虛懸」者,絕不是用勁的實懸,用力的滯懸。如此,則容易引起頭頸部梗起、強直。強直之後,必然影響肩、背、胸等部位的舒松、自然。氣易上浮,重心上升,也就談不上輕靈活潑了。

既然不是用力,不是用勁兒提頂,難道用氣貫頂嗎?也不是。「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因此,只能用「神」去「貫頂」。如何才能作到「神貫頂」呢?簡單地說,也很容易,「只要保持眼睛平視,領起精神」即可。眼神隨著「用意」的手活動,精神、意志貫注著運動。在定式的剎那間,眼神通過「實手」的上方直達前方平遠的地方(當然也有個別例外之時)。

這裡要特殊說明:貫頂必須用神,亦即是「領起精神」就算做到了,除不能用力,用勁之外也不能用「意」去提頂、貫頂。其理由是,中心線提起垂直後,周圍才能靈活敏捷地轉動。因此,才有「尾閭中正神貫頂」的真正意境。太極拳要求是用手,用身體也包括用頭周圍部分接觸對方,這些相接觸的地方,才是用意之處。因為很少用頭頂來應付對方,所以,不能意念貫注於頭頂。在盤拳走架時,也應當如此。

另外,也談談與懸頂相反的現象「丟頂」。練拳之人常說:「低頭貓腰,傳授不高」「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不丟不頂不丟頂」。「丟頂」是練拳中最主要的毛病之一。那麼,怎樣判斷在練拳時丟不丟頂?應當看從頂到頸、到背、到腰椎是否始終保持自然的、舒松的吻合。如能如此,即便是俯身很低,但沒有產生低頭、彎頸、曲背、貓腰等現象,也不算是丟頂。因為太極拳也和其他拳術運動一樣,基本動作不外是「伸、屈、進、退、起、落、仰、俯」。如:作俯身動作時,只要練者能始終保持從頭部到腰部的自然平直,那麼不管俯得多麼低,也不能說是丟頂。換句話說,不論練的架式多麼高,那怕是一個站立的姿勢,如果練者出現有低頭、揚頦、彎頸、駝背、貓腰等現象時,就應該算是丟頂了。當然,做俯身動作要保持不丟頂,確實需要認真正確地經過較長時期的練習。但是,不能怕被說為丟頂,而不敢鍛煉俯、仰的動作。所以應該說清楚,如果願意在太極拳運動上下些功夫的話,需要首先對這些問題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才好。

順便再說一個問題。

虛領頂勁是「立身中正」的上面部分。練拳時的立身中正,並不是要求脊背(軀幹)必須平直、板正、真正如同「頂樑柱」一樣地頂承著千鈞重載,紋絲不敢動。太極拳是整體的運動。在運動時當然不能像跑步、競走那樣只靠著腿腳而「位移」。如此,豈不丟掉了最主要的身體主幹了嗎?我們要正確理解「一舉動,週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的實質意義。由上到下,由前到後的節節貫串,不能缺少軀幹的活動。由肢體引起軀體的本身運動,才能有「身法」。我們說:立身中正絕不是「練拳時身上背著一條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