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棄我禪師 - 讓火山止息

捨棄我禪師 - 讓火山止息

http://free.yes81.net/alh/view-1068.html

(方法技巧部份請參閱第三章--行禪、坐禪及日常活動的正念)

讓火山止息--實修技巧(捨棄我禪師) 

前 言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六日) 

要以淺白的方式涉略「智慧禪」這深奧的課題並非易事,但我們總要有個開始。介紹這類禪定修行好些年後的今天,我仍然覺得我們缺乏適合予沒有任何佛學根底的入門手冊。許多這方面的書籍都充滿著古印度的技術用語,而那些都是中英文字彙所無法圓滿取代的。因此我嘗試提供一些較易閱讀和理解的。 

我在這裡所提供的,將給您一個概念,一旦一個人決定跨出那第一步時須做些什麼。即使那些去參加精修者,這些初步修禪指引都必須經一番重複,才能正確地掌握,欲更好地掌握有關技巧與概念,最好請教禪師。 

且看看你能從本書中得到些什麼。你若在讀了本書之後更進一地嘗試修習這智慧禪,那我便成功了。 

捨棄我禪師 

寂樂苑 

馬來西亞柔佛州哥打丁宜 

第一章 火山 

如果印度那偉大的賢哲所住的地方有火山的話,我想他會在他的教育裡提到它,正如他提及那白雪封峰的喜馬拉雅山脈一樣。 

一直到最近我才有機會親自目睹這滾沸大地的壯觀迸發:這之前也只有在地理雜誌及電影螢幕上看到。我這回到印度尼西亞參訪時所看到的火山口並非最壯觀的。但它們已足以令我認識到,那些費盡畢生歲月去探索這門有關火山活動之科學的人,未必是只為關懷人類安全而那麼做。 

我們在生活中,往往對許多週遭的事物視若無睹。面對著一個火山口時,令我驀然警覺我們所站著的地面的穩定性是很表面化的。我們生活著的馬來西亞,正處在火山區的邊緣,雖然偶然中會發生一次波動,但地震與火山爆發卻一般上被看成不屬於我們的世界。居住在火山坡上的人們應當更警覺有關的危險。但事實並非常常都是如此,這是因為人們卻寧可如鴕鳥一般——無視危險。雖有火山爆發的警報卻仍然免不了傷亡。肥沃的嚀?地提供了豐收的保證,人們更是增添了對家園的執著。大地、血液與情感已交融得難分難捨。 

我們的嚮導告訴我們,火山有許多種:活火山、休火山和死火山。 

活火山是活躍的,沸騰的火山口仍然在冒著煙,隨時都會爆發,雖然現代科學的測量儀器在某個程度上能預告我們。 

休火山是潛伏的,因為它們已好些時候沒有顯露任何活動。但因緣形成時它們仍舊會「醒來」。菲律賓的碧拿杜波山(Pinatubo)便在休戚了600年後在1991年爆發。 

當它們已經確定是熄滅了的,那一度活躍的火山才被看成是死的。但我們仍舊無法真正確定,除非我們知道這土地的表層之下有著些什麼。 

想想那溶化了的熾熱岩石——熔岩快速地飛瀑下山坡,一路上把一切化為灰燼,是多麼恐怖的事,雖然造成死亡的有其他的因素,如那分化性的熱流。它可輕易的殺人,或帶來人類所無法承受的痛苦。只是大自然的情緒是無自性的,因此當它們爆了頂時,便「逃命吧」。 

爪哇是世上最活躍的火山區。其中兩座火山——旦伯拉(tambora)和克拉卡道(krakatau)是最多災害,已奪去數以千計的人命,更莫言物質上的損失。人們亦可被看成是活火山、休火山及死火山。 

當你正怒髮衝冠,迷 醉淫 欲或被愚熾蒙蔽時,你正經歷一場爆發。它在你心中、在你周圍製造恐怖,而你可能因此失去生命中的一些好東西。雖然它未必殺人,卻能比真正的火山更致命。在廣島和長崎下的原子 彈便是一個例子。日本人本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亦殺了幾百萬的中國人。可見人類本身能比自然的災難帶來更多的慘劇。 

因此另有三種的爆發——小、大及災難性的。小爆發造成小規模的損失,如財富的損失及面子的損失。大爆發造成更持久的損失,如身體的損傷,親人的永別,甚至喪失個人的生命。災難性的爆發造成大規模的戰爭,大屠殺,以及其他不可思議的痛苦。 

你也許能經歷了許多小爆發而生還,但一個大爆發便足以把好些人拖下馬。但願這些不幸(違抗一切可能性)不會降臨你,但是悲劇最終都會上演的。深入地看你自心,你將會明白我的意思。看看你周圍那些會行走的火山,看看世間的不穩定,你將會信服。貪嗔癡之火深入在每一個人的血脈中。一座休火山可一睡幾個世紀,這些煩惱卻日日吐出污染。 

什麼能令這些火平息呢?答案就在問題的根源中—一在那蘊藏著熾熱的地底亦存著清涼的生命之泉:就在心中,有著正念的清涼水。 

在世界上最大的佛塔上歇一歇,我瞭望遠處的默拉比火山(Merapi),正把它的煙混和在雲層中。有時亦被稱為「諸佛之山」的浮羅浮陀(Borobudur),也許正是取靈感於火山而建的。 

看著我們的導帥——佛陀之莊嚴塑像,安詳地持著不同的手式坐著,一個念頭在我心中生起:這正是一個真正的死火山啊!那煩惱之火已長久熄滅了。能成為這象徵安寧之畫的一份子是多麼叫人驚異的事啊! 

第二章:心的魔術 

魔術可歸類成兩種:白與黑。我們並非在談膚色,而是談心境。當心境被愚癡蒙蔽,無知於真相時,便被稱為黑或暗的。譬如說,一個正怒火熏天的人是看不到對方的美德的,正如一個迷醉於貪愛的人無視於他欲佔有的東西之缺陷。很顯然的,這些心境最終導致不好的結果。 

另一方面,當心境清澈明亮時,它被稱為亮或白。當你醒覺及安寧時,你可體驗它的清新及光輝。不難理解為何幸福總是如影隨形地跟隨著這樣的人。 

心實在是個魔術箱,許多不可思議的東西從中生起。你可把它比喻成電視機、電腦、收音機等等,或全部都是。只有當一切都條理分明時你才能盡得其樂,一旦它失去了控制,便是地獄之門敞開時。 

你可能熟悉當今孩子們愛玩的遊戲。它們把你放在各種處境中,從參加世界賽車大會,與外星人戰鬥到拯救受困的女神。你甚至能選擇交通工具,致命的武器。以及你要扮演什麼角色。它的作用就是要排除萬難,打沉敵船及贏得最高的積分。可是如果你不像那沒日沒夜把那靈巧的手指放在鍵盤上玩的頑童,你似乎注定要輸了。但那沒關係,那都是一場遊戲。經一番訓練你將掌握技巧。不久人們又會造出立體的電子遊戲了。生命就好比那樣。心在製造處境。但問題是你不能在累了就把它關閉。你不會覺得癌症是一場好玩的遊戲,對嗎?同樣的,患上精神病或精神分裂症亦不是有趣的事。甚至自殺亦非解決方案。有人說,心將帶你經歷更糟的夢魘。你也許會問,這怎麼會發生呢? 

心是一股複雜的力量組合,有些人喜歡稱它為「能」。嘗試靜靜的坐著及觀察你的思維,你將看到它們如何操作。它總是沒完沒了的塑造新的狀況——真的或假的,然後對它們作出反應。很不幸的,許多人不在乎去好好觀察這心的機制,才會有著這一切的問題、問題、問題。其實,你能在心中找到這一切的力量,答案及喜悅的泉源。 

雖然心可能很複雜,卻不太難通過一些有用的駕駑技巧,使這魔術箱為你服務。 

第三章:主要調控 

心的主要控制力是正念。可否記得你冷靜安詳的時刻?伴隨冷靜與安詳的醒覺也是明亮與清晰的。與它相反的就是你感到慌亂或徹底困惑的時候。因此,你可以用正念把任何工作都做到你能力的極致——不論是駕車、煮飯或回答考試課題。但這股潛質並未受到如信心與定力所得認同與強調。如果我們培育它,直到它真正的強健,持久及帶有啟發性,那生命將歡欣地度過。不然亦會順暢的多。 

正念的利益——煥然一新的世界 

有時人們說清醒與瘋狂之間是一線之差。例如那狂熱的天才就與那瘋人相去不遠。這就是為什麼福蘭肯斯丁(一)及滅止器(二)被創造出來。不論怎樣,一切的炸彈都是不好的。不論這界線多麼微細,依然是有界線。即使那是很粗的界線,你若困惑,便依然會分不清它。 

正念正是這條界線。當你沒有正念,如怒火沖天時,你實在是與瘋人沒有差別。分別只在(瘋的)程度罷了。當你在相當一段的時間裡沒有正念,你肯定是失常了。因此,如果你不想發瘋,請護持你親愛的正念。反之另一面的最糟處便是人間地獄,理性的界線實在是很微細的。若要令一個人崩潰並不難。把他關起來,幾天或幾個星期,你便看到一個適當送進精神病院的人了。 

如果你是個修禪者,你可把握這奮鬥的機會,可能因而比別人更清醒。但別人仍然可能說你瘋,只因你與眾不同。我記得有人把朋友看成瘋了,只因他修禪後才不再如以往般易激易怒的。他們要能激怒他才滿意,你可否想像這種情形,尤其是這些人本身都是慣常的修行者?誰才是瘋呢?但如果你有正念,你將毫不置疑你的心是清晰的,以及能作理性的思考。他們才是迷惑不清的。 

若我們說到有正念的心是沒有貪嗔癡之類的煩惱。這也就表示正念是分辨真正的快樂與苦痛的。我們能夠理解為何嗔與癡是苦,而貪卻不然,尤其它伴隨著喜悅而來的時候。這是因為喜悅包蔽起心的真正狀態。去了喜悅還剩下些什麼呢?那將是貪愛與頑固執取的真正不安狀態。它就像個飢渴的人。因此,若你欲獲得真正的快樂,且尋求清淨與正念所帶來的平靜心。 

那是一種真正帶來滿足,及附有崇高目的的快樂,沒有一種欲樂可以與它比較。此外,你可以隨意獲取它(只要你修行),而不必為它付任何價錢。 

正念亦可以作為斷定生死的因素。許多大意與疏忽帶來死亡,也許只是在階梯、梯子或路上摔一摔。每天都有奪去生命的交通意外。接著還有觸電或吃飯時大意作哽。它不只奪去你的生命,也奪去別人的。那之後又怎樣?你若在死時具有正念,那將是幸福的投生。不然便可能投生地獄。佛教徒相信因果法則。正念是善業,煩惱是惡業,一個人一生中所做的一切,便添加在斷定未來是上天或下地獄的業力儲庫裡。 

再者,正念亦是分別涅槃與苦海輪迴的因素。在八正道裡,戒定慧之圓滿有賴於正念的建立。沒有了正念,便連任何道德基礎也沒有。最終,在成就洞察智慧之極致時,那異常強銳的正念滲透那濃濃的無明,體證到那永恆的安寧——涅槃。因此,請嘗試盡量保持正念,以脫離苦海的生死輪迴。 

(一)Frankenstein是Mary W:Shelley之小說「Frankenstein」中的怪物名稱,它把創作它的生理學者毀滅。這裡意喻把自己的創造者摧毀的產物。 

(二)Terminator,滅止人的性命的特別器材。 

掌握主要調控 

現在你已明瞭(我希望)擁有正念是多麼的重要,你也許便感興趣知道如何去培育它,以作出那嶄新的改變。主要的作法就是要培育這種醒覺,直到它成為習慣及持續,然後把它用在特別用途,如獲取知識與技巧。 

首先,讓我給你一些必定有所幫助的建議。這些是你能安全地作出嘗試的一些練習。它們歸納入以下三個小標題: 

※行禪 

※坐禪 

※日常活動的正念 

 

※行禪 

你可否想像牽涉到行走的活動範疇嗎?你走去上班,作行走運動、觀光、走去用晚餐、走去方便,以及許多有趣及不適當提及的東西。 

但當你在晨光裡在偏僻的海灘上散步的感受與思緒,可就與你走向牙醫的椅子上時有著很大的不同。這全部在心境裡。請注意,這心境能斷定你將有什麼作為及生活的際遇。你若很不留心的行走,你最終可能走入醫院或墳墓。當然,在這時代許多人都減少了行走,他們以車代步。乘著這新科技所賜予的速度,你也許須付出更多的正念來確保安全。讓我給你一些關於行禪的修習指示: 

·要學習以正念去行禪,你需要找一個寧靜的地方。長度大約需三十尺。它最好是清潔,平直的地方,同時周圍沒有人在注視著你的活動。要不然,能有十步的距離也行了。 

·首先,你必須 在心中生起對自己站勢的覺醒。這不是想像,而是感覺身體的真實情況(如實地感覺身體)那張力。紮實感,也許有些擺動。輕鬆地保傳挺直的姿態。雙手相握以保持平靜。你可閉上眼睛,及讓心自在、平靜、輕鬆及快樂。學習放開你所有的問題與思維。它們不值得你老是攀緣住。讓心歇一歇。就只活在當下及保持覺醒。 

·接著,在攝心靜氣之後,開始行走。 注意走著的足步下端,小腿之下。眼睛開著,自在地以你感到最舒適最輕鬆的速度行走。為了幫助把心專注在足部、你可在心裡默念「右,左」或「走」、「走」或你所喜愛的任何字眼。記得,不要想,只把心專注在當下。 

·到了轉身的時候,注意轉身的動作。 

·每當注意力溜去思維時,你便必須喚回你的醒覺,正念地觀「想」,然後回去觀照腳步。如果緊張感或苦悶冒出來,你便必須停下腳步,以同樣的方式喚回醒覺。站著有正念地觀「緊張感」或苦悶,才繼續行禪。 

·我規勸修行者以心能跟得上的節奏行走。心一旦跟上了,行禪便如行雲流水般順暢。這時便保持這節奏。 

·當你覺得較平靜或有些疲倦時,放慢你的步伐,同時身心皆更輕鬆地行走。那些能如此得定的人能行禪一小時,卻彷彿只度過一分鐘時光一樣。他們感覺上似乎輕飄飄地在雲上行走一樣。你可因此覺得非常喜悅。 

·可是,有一點要補充的是,當你感到真正輕鬆自在時, 讓心保持熱切覺醒地觀注步伐。嘗試去感覺那種種流水般延綿的感覺——緊,推與拉的力量,輕或重,及腳底觸地時的接觸。 

·為了讓初學者在這方面都有更敏銳的知覺,導師們發明一套把每個步伐分成二到六個階段來觀察的方法。雖然對多數人來說,三個階段也足夠,它卻能在修習者具足有關條件時逐步增加。 

·在精修或正式的禪修期間,標準的做法是做一小時行禪,其中再分作三個階段——首二十分鐘是一步禪,次二十分鐘是二步禪,剩餘的二十分鐘是三步禪(加起來共一小時)。 

·這麼做的用意是 要讓心達致更專注的醒覺,這能通過放緩步伐及作更透徹的觀照來達致。能引發最多正念的行禪方式便是最恰當的行禪法。 

·從一個到六個部分的行禪法如下: 

右 - 左 

提起,踏下 

提起,推前,踏下 

(腳跟)上升,提起,推前,踏下。 

上升,提起,推前,降低,踏下。 

上升,提起,推前,降低,踏步,下壓。 

(請參考A圖的各種行禪步驟) 

·禪者在仔細觀察一個步伐裡的每個部分,將能發覺到其中的感覺或力量。他能實實在在地體驗它那生滅流逝的緊迫力、推前的力量或踏下時硬感的散播。 

·整體而言,每一段行禪前生起的動機,以及停、轉之動機,亦須以正念去觀照。 

·你若能這麼做,你可能達致一個完全忘我的狀態,所剩餘的也只是醒覺與其目標的過程而已。這時你已開始了內修的歷程,走向認識我們真正是誰,是什麼本性的道路。那時一切因無明而起的與實相的矛盾——那一切苦痛之根將告終。 

※坐禪 

行禪所採用的修習原則亦運用在坐禪裡,差別只在於基本的目標。什麼原則? 

正念地觀照的三步原則: 

1、保持正念; 

2、正念地跟隨或觀注所觀照的目標; 

3、觀察目標的內在本性,不落入思考與觀念。 

 「本性」在這裡是指組成整個被我們觀照的目標的感覺過程。 

·當禪者在行走時,他正念地跟隨著步伐,及觀察組成整個步伐的感覺過程。坐禪則利用呼吸時的腹部之感覺。但有一些修習者亦採用鼻尖的呼吸感覺。 

·通常人們在坐禪時是盤腿挺背坐著,雙目關閉,那些膝蓋僵硬的人可以坐在椅子上。不要靠背,因為這不適宜保持醒覺。你若要完全放鬆到入睡,這麼做到很適合。只是你若真要如此,倒不如躺臥下來。 

關於各種坐式可參考B圖) 

·自然地呼吸。當你這麼做時,且 清醒地觀注腹部上升與下降的感覺。 

·心裡隨著腹部有關的動向默念:「上升」與「下降」(或簡稱「上」、「下」) 

·初學者為了欲跟隨著腹部的動感,可把手掌微貼在腹部,直到熟悉這禪定目標方止。當心溜到別的目標上,諸如思維,聲音,癢受等時,一旦知道了就要把自己的醒覺帶回來,心中觀「聽、聽」或「想、想」等,然後可回到原來的目標。 

·當你嘗試這麼做時,你會發現到心是多麼的難以捉摸。這就好,至少你已更瞭解你自己,同時也在克服它。經過一番練習。心便會減少開溜,而能安住在腹部上下的動向了。於是便可進入透徹觀察的階段。開始時禪者只能知覺腹部的上升與下降的動向。經一番努力後,便能知覺到更多了。這動向時不時會有很大的改變。它們可能長、短、快、慢、順暢或跳動等等。甚至就在腹部的上升期間,都可能有著許多各種生與滅的感覺。它最終也只是心與身的目標之過程而已。 

·最後,往往在你放棄之前找上門的便是痛了。若痛微弱,嘗試忽略它。但若它已明顯,且拴住了你的注意力,你便必須以它作為你的主要禪定目標。 

·重要點在於運用這腹部的觀照來培育正念(在這方面,也包含忍耐)。那三點觀察的原則也重要。首先你必須以正念去觀痛。然後持續觀它一陣了,而心別被它干擾。你若能這麼做,便可觀察那痛的自然性質,不論它是硬、熱或麻。它亦可能是拉、扭或削割的感覺。還有許多超乎你可想像的。它可是非常有趣的。 

之後,你可以繼續去發現它的過程——它如何生起,變化及壞滅。你有可能通過觀察痛而對你的自然本性得到更深的瞭解。痛是你個人的組合之一部分。當你再也不能忍耐時,便是放棄的時候了。 

且參考C圖的連續表) 

※日常活動 

我們最先要學的是正念本身。我們讀過它,聽過它,現在是通過直接的體驗去認識它的時候。這並不同於只是知道些什麼。這是以清晰穩定的心去了知。這樣你便錯不了,同時你不會有任何執著、嗔恨、愚癡、昏沉、掉舉(煩躁)、疑惑、妒忌等等。一旦你能夠清楚地分辨它(正念),便不難把它引發出來。所需的也只不過是意志罷了。能一直都保持正念是多麼美好的事啊!但你必須能夠清楚分辨有正念與無正念心境,才能夠做到這點。在這之後,便有賴於你自己去練習,練習,再練習。 

從一方面來看,維持正念就好比是進行一個旅程。正當你騎著單車翻山越嶺時,你必須把視線專注在路上。平衡你的單車。然後繼續踩踏。你需要作好一番嘗試與犯錯後才能掌握好那技巧。在生活中或在禪修裡亦然,禪者需要經驗去處理各種處境及所遇上的目標。而當那特別有考驗性及艱難的事物降臨時,禪者可退避一陣,直到他已學會如何克服它為止。痛便是一個例子,也是生命中無可迴避的一個現象。 

一旦禪者了知這正念是什麼及如何維持它,便可進而盡量對自己的一切活動保持正念。這從甜睡中醒來時開始,禪者充滿正念的開眼睛。同樣的,當他起床、洗刷、吃、喝時皆保持正念,正念在整天的活動中皆延續不斷。直到一天結束時他躺臥下來入睡為止。 

例如,在吃飯的時候,禪者將必須有正念地觀照整個吃的活動的每個步驟。首先是欲吃的念頭,接著是望著那食物,伸手,提起食物,送到口中、開口、咀嚼、咬食、吞及所有其他的步驟。在一個禪定進修中,我們可以放緩自己的動作。以便盡量把醒覺的心專注。我們事實上是可以相當不理會周圍的事物。最終,我們將能如坐禪與走禪一樣,所經歷的一切也只純粹是過程而已。 

但是,在家中或工作上,我們無法如此專注性地修習正念。通常我們只能一般地修習正念。只有當我們空閒時,才能再開始在正式的練習中發揮強度的正念。

第四章:洞察智慧與定力 

接下來我們便必須有能力分辨定力與正念。它將取決你所朝向的方向——你是否走在培育輕安或洞察智慧的路上。 

大多數的禪定法門皆強調定力。它們令心專注在一點或一個目標上,因而獲取定的力量。它的成果是非常平靜的心境,甚至在登峰造極時,帶來神通力。這不正是人們所希望獲取的嗎?難怪大多數人皆朝向這個方向! 

對於佛教徒來說,那條道路無法徹底引領我們解脫痛苦。雖則它能在好一段時期裡減輕那些痛苦。對治這困境的方案便是洞察智慧,也就是在脫離一切的觀念下,如實地體證這世間的真實本性。換句話說,一切組合成這世間的精神與物質過程是真正無常、不圓滿及無我的。如此了知者便會捨離他們,而在無為法(非緣生的法),即涅槃中找到依歸。沒有證悟到有為法(緣生法〕的不圓滿,我們會熱烈執取它,因而不可能得到解脫。 

欲培育這洞察智慧,便須強調正念這主要項目,而定力退而成為次要的必要元素。 

為分辨正念與定力,我們可以引述它們的特質: 

·定力拴繫著目標,把心安置其中。它就像當緊握住某個東西不放一樣。它又像你注視著電視螢幕,無意轉移視線一樣。 

·正念卻像細心觀察電視螢幕中的事物一樣。 

換句話說,正當定力把心釘在目標上時,正念給它來個仔細透徹的觀察。當你發現到事物的真實本質時,你便已培育了洞察智慧。 

從這裡、我們可以得到依歸結論。定力可在沒有正念之下生起,而只要有正念時,在某個程度上,必有定力。 

一般上在定禪的修習中,雖然定力是主要的修習目的,卻必須有正念去令它生起。但這正念卻不如你在智慧禪中所能達到的那般全面與透徹。此外,它的禪定目標亦不相同,即是:定禪的修習是以觀念為目標。 

倘若依歸人的修習目的是要去內觀自己真正是誰,是什麼,那麼便記得正念的觀察必須是主要的元素。這樣,他便像個科學家對他的研究事項貼近透徹地觀察一樣。一旦有了足夠的觀察,禪者便全面地認識目標,及目標的各個細目。這是正念化為洞察智慧的時候。所以在智慧禪的修習裡,禪者以全神貫注的醒覺來觀察目標,如隨腹部的上升/下降,坐/觸,痛,思維,右足/左足等等。他很快地便將發現這一切(包括那觀察的心)都只不過是快速生滅的過程而已。禪者於是便覺悟到這些過程的變化(無常)是超越個人的控制及不圓滿的,在智慧禪中,這意味著放下是假我的攀緣,回歸原來的自然本性。 

消除「我是」……確定是最高的喜悅。 

——歡喜偈(Udana) 

附加忠告 

歡迎來到我喜愛的世界。這世界裡沒有別人存在,純粹是進行中的精神與物質過程。我發覺到這是最有意義的。這是生命的真諦。當你真正醒覺這些事相時,心裡便容不下執著,嗔恨,幻覺及一切負面素質。它們就是無法在依歸人真正醒覺這些過程時滲透過來。於是你的生命便有了安寧與生活的意義,那便是去發現內心的最終道路,回歸咎竟的真諦。 

可惜我在這小小的冊子中只能簡略介紹智慧禪及基本的修行法。修行其中必然有更多要做的步驟,你最好接觸那些這之前修過的。以及有能力給你適當忠告的人。因此,這冊子附加有關在馬來西亞各個智慧禪修行中心的職絡處。當然,你若能在一個合格的導師指引下進行一個業餘修習或精修是更好不過了。 

對於那些大膽地想一試這裡所提供的有限基本資料者。我要作一些補充。 

首先,這些最低限度的修禪指示只適宜那些沒有任何嚴重的心理問題者,倘若一個人正在接收精神失常的治療,我們必須強調這本小冊子是不足夠的。他們必須接觸一位合格的導師。 

第二,當一個人擁有定力時,他可能遇上各種經歷,可能有喜愛、幻想、聲音、甚至恐懼。最簡單的步驟便是正念地觀照它們。他們最終在一分鐘內消退消失。若它們不消失,別執著或慌亂,最糟頂多是睜開眼睛起來。若坐禪超過半小時後心變得煩燥,也應這麼對待。這亦可能在你的心背負著許多問題或未解開的結時產生。可改行快步禪。原則是保持「正念」若正念沒有增加,反而更糟。便是有問題了。 

最後要說的是,把握機會去參與一個智慧禪精修課程。請向本冊子後頁的聯絡處詢問。在一個十天的精修中所達致的進展及瞭解可會好過自己日日獨修一年的成績。 

第五章:這是條水道 

    水是我們全部都熟悉的元素。尤其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熱帶的人來說,水甚至在我們接觸到它時傳來一陣悸動。當它在自然的狀態下到來時,更是叫人興奮。它與自然界的一切過程相似的一點是它「流動」。自然界中的事物從未來流經現在再流逝到過去。每件事都似一波一浪,其中可會有很強的波浪。我們是否是沉是浮有賴於一些東西。沉溺迷醉在欲樂的眾生就如被洪流沖走一樣。他們起先可能會以為那是多麼喜悅的事,但有遠見的智者卻不那麼想。 

    要浮而不沉。我們必須有正念。正念使我們的心超出水面,然後用一些功夫,便能奮鬥去渡達彼岸。若正念強健,我們便好比坐在船上,乘風破浪到那被形容成安全島的涅槃。 

    智慧禪本身便是諸多過程中的過程。起先,我們以強續的正念令自己浮游。之後這修行便成為探索發現的旅程。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體驗都受到精細的審察。我們的心便像個不斷加強度數的顯微鏡;我們發現到我們長久以來誤解了的生命的秘密。通過每一次的體悟,我們步步趨進那波浪生了便徹底熄滅的當下——那是究竟的真諦,一切苦的徹底熄滅。那難道不是人所能為之而活的最崇高理想嗎?不應拖延如此難得的智慧。且躍上正念之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