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與原始佛教

四念處與原始佛教

http://zhangjianxin.bokee.com/6754372.html

引文:「當釋迦牟尼佛將要進入涅盤(編按:臨終)的時候,弟子們提出了四個問題,請佛作最後指示。其中一個問題就是: 佛在世時,我們依您而住;現在您要捨我們而涅盤,我們應該怎樣安住呢?佛曰:我涅盤後,你們應以四念處法安住。

四念處與原始佛教--澈法法師之開示整理

                                       

原始佛教,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約為公元前6~前5世紀。佛陀的說教最初是口傳的,為了便於記憶,採取偈頌的形式,後來編集為由經、律、論組成的「三藏」。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其核心內容是講現實世界的苦難和解決苦難的方法。其次,又從緣起思想出發,提出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的理論。

後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為戒定慧三學、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

從原始佛教的觀點, 四念住被認為是原始佛教修行的核心,阿含經曰:「 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住。」「如是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於此法、律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在原始佛典中,提到四念住,就是指修行;提到修行,就是指修習四念住。四念住和修行可視為同義詞。

四念住最完整的闡釋,參見《大念住經》:佛陀臨涅盤時,叮囑弟子們以四念住為住。這觀身念住、觀受念住、觀心念住、觀法念住的四念住,是佛陀親自修行的體驗,是藉著 觀察覺知當下身心內外生滅變化的狀態,來體驗所謂的我,是一連串身心現象不斷瞬間快速生滅變化所組成的幻相,體悟身心五蘊無常、苦、無我的本質,漸漸去除對自我的貪瞋執著,滅除煩惱痛苦的根源,一步步獲得內心的清淨安祥。

培養保持覺性和不貪不瞋的平等心,以正念正知活在當下,觀照自己的身體、身體的感受、心、心的內含的生滅無常、苦、無我雖然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這部《大念住經》為我們指出一條清晰詳實的修行大道,《大念住經》是克服愁悲、滅除苦憂、體證涅盤必須遵循的重要經典。

當釋迦牟尼佛將要進入涅盤的時候,弟子們提出了四個問題,請佛作最後指示。其中一個問題就是: 佛在世時,我們依您而住;現在您要捨我們而涅盤,我們應該怎樣安住呢?

佛曰:我涅盤後,你們應以四念處法安住。這四念處法,佛在《阿含經》中講八正道的時候,就列為正念修持的主要內容了。最後又重提為弟子安住之階。可以想像它在廣大佛法中的地位,四念處法是三十七道品最初修持的四種方法。

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雜阿含經

佛陀明確指出:「只要修四念處慧,就可通往涅槃。」

藕益大師也說:「夫念自佛者,是四念處觀。若一切法門,不為四念處所攝,即外道法。故知與禪觀同也。」----《念佛即禪觀論》

內觀禪不分宗派、民族,凡是有緣之人,修證內觀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每一個人都能實踐,都能學習而體驗,這一點是最可貴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體驗而悟道,這就是契入三法印或一實相印的平凡的方法。

佛陀的言傳身教首先體現在以《雜阿含》為基礎的記載中, 佛陀關於對人生實相的教育要求是以體驗為基礎,不能迷信於任何人說的話,要以自身的體驗為最高檢驗標準。

舊曰四念處,新雲四念住。念,即能觀之觀;處,即所觀之境也。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時,告訴阿難陀及弟子說:「我入滅後,汝等比丘,應依四念處安住。」在廣大的佛法中,為何佛只說安住於四念處?這是因眾生有四種顛倒妄見:1. 緣身執淨,2. 緣受執樂,3. 緣心執常,4. 緣法執我。

如果不將此四顛倒妄見消除,則煩惱重重,隨俗流轉。因此在三十七道品中,首要的道品,即是對治此四顛倒妄見的四念處。此四念處即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四念處的四種觀法即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俱捨論》二十三曰:「依已修成滿勝奢摩他,為毗缽捨那修四念住。」

《法華玄義》三曰:「念處是觀苦諦上四智,治於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觀。」

《大念住經》是一部清晰詳實、安全直接、完整深刻、可以作為修證依循的重要經典,禪者除了知識哲學層面上的精通探究之外,更應依之身體力行,以期克服愁悲、滅除苦憂,獲得真理,體證涅磐。大念住經強調體證無常、苦、無我三法印,是直接體驗。

現在缺實有很多人忽略了37道品,這也是佛法的可悲。更是修學者的可悲,何以故?錯過涅磐故!

四念住,不是中國的禪宗,是佛陀當年的禪法。佛陀當年的禪法是佛陀親自用過的方法,而中國的禪宗是菩薩大德經過看佛經而創立的方法。佛陀當年的禪法又稱為原始佛法,佛陀當年就是用這個方法覺悟的,可是很多人都不懂這個法,這個方法被人們給遺忘了,這個方法非常的理性、科學、沒有半點人為的迷信,光念佛是很難解決實際問題的。

在佛教中,一般解脫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處與八正道。

龍樹菩薩說:「佛說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三藏中,亦不說三十七品獨是小乘法,佛以大慈故,說三十七品涅盤道,隨眾生願,隨眾生因緣各得其道。」--《大智度論》,可見通達佛法的人完全接納四念處及三十七道品。

雖然佛法在中國弘傳,但是四念處的修法卻很少人知道或被實踐,在高僧傳中只有提到極少數的法師在實踐及弘揚,天台宗智者大師(538~579A.D.)對教界的實修狀況很感慨地說:「若得四念處,一切法正;若不得者,一切法邪。今時行人,不識此意,悲痛奚言。」

中國佛教興盛時期就很少人理解四念處,何況正法衰微的時期。當代台灣佛教行者,無論哪一個宗派,若有心續佛慧命,有必要對四念處加以理解、重視及實踐。

四念處為寶貴的修行精要,被稱作「一乘道」。

法,根除痛苦且賦予快樂,是誰賦予這種快樂?不是佛陀,而是法;了知身體內的無常,而得到快樂。這也是你一定要禪修且持續地覺知無常的理由。以你自身的體驗去瞭解。在這條道路上只有實相的真實經驗,沒有幻想、謬見,沒有想像,亦沒有盲目信仰。

佛陀開示,四念處是「唯一之道,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正道,體證涅盤。」之所以稱它們為「唯一之道」,並非為了樹立狹隘的教條,而是為了指出:唯有透過修習正念所獲得的觀智,洞察身心經驗,才能達到解脫。

【作者: 張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