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中禪一

動中禪一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les/articles/article.php?id=5

動中禪﹙動態內觀﹚介紹

動中禪是「內觀」法門的一種,傳自泰國,練習時透過規律而重覆的手部動作,並配合走動,培養出覺性,在行、住、坐、臥中,自己的一舉一行以及念頭都能歷歷分明,體驗身心的生滅變化,由此滅除內心的執著與煩惱,最後超越了生死的束縛,得到真正的自在。

人類痛苦的原因,來自於看不清念頭。念頭本身並不是苦。當念頭生起時,我們無法同時知道和看清楚它,以致於捲入妄念之中,而後煩惱隨之而來,產生了痛苦。 動中禪是直接發展自己的覺性,知道自己身體的每一個動作,以及心念的起伏。

如果只是靜坐不動,當念頭起時,很容易陷入而不自知。因此我們要經常移動身體的部位,並且知道每一個動作。當念頭來時,我們將看清它。不斷培養這種覺知的能力,心的品質將會改變,開始步入正道,也開始走出痛苦,邁向涅槃。

由於是動態的禪修,練習者不必擔心盤腿方面的困擾,因為允許坐中可以起來改為練習行禪或立禪。 動中禪簡單而直接,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練習。學會後,立刻可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隆波田禪師簡傳

隆波田禪師,1911年9月5日生於泰國東北邊境洛伊省的布宏小鎮。十一歲時,他在當地的寺裡成為沙彌,他的叔叔是該寺的常住。在十八個月裏,隆波田學習經典與不同的禪修方法。在脫下僧袍後,他回到家裏。

根據習俗,隆波田在二十歲時回去受戒成為比丘,再次向叔叔學習並禪修六個月。回復在家生活之後,他二十二歲那年結婚,並育有三個小孩。在村裏,隆波田經常是舉辦佛教活動的負責人。儘管身負重任,他還是繼續不斷地禪修。

後來他移居到同省較大的江翰鎮,以便孩子們上學。這段時間內,他有機會接觸到一些禪修大師也增強了他對正法(真理)探究的決心。此外,他發覺到多年努力的行善、做功德、練習不同的禪修方法,並沒有消除他的瞋心。最後,他決定尋求解決的方法。

一九五七年,隆波田年近四十六,離開了家並下定決心若不找到真理,就不回家。他來到了農蓋省的摩尼光寺練習一種簡單的肢體動作,但是他不像別人在心中默念「動、停」,只是覺知身心的動作。幾天裏,也就是一九五七年泰國舊曆八月十一日的早晨,他的心已完全到達了苦滅。後來隆波田回到家,用二年又八個月的時間將所找到的法教給他的妻子和親戚。而後,他決定再出家使正法更弘開。剃度典禮於一九六○年二月三日舉行。不久,隆波田的教法流傳國內外。

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三日下午六點十五分於泰國東北的洛依省,隆波田安詳地離開人世,享年七十七。 

隆波田的《自覺手冊》摘要

導論

1. 我所說的法(真理),人人有份。它並不特別屬於某一宗教,不論佛教、婆羅門教或基督教;也不專屬於任何國籍,不管是泰、中、法、英、美、日或台灣,任何人證悟了它,就擁有它。

悟了,你無法摧毀它,因為它不可摧。

你無法阻止他人證悟它,因為行者自修自悟。

2. 讓我們來培養自覺。念頭生起時,知道、看見、了解它。這就是覺知—注意—智慧  。我們稱之為「自覺」。只要我們覺知,念頭就無法作怪;若不留神,它便導演不停。

這方法是頓悟的捷徑。

第一:培養自覺

自覺

1. 讓我們清楚地覺知身體的每一個動作,例如,在眨眼時要覺知,在呼吸時要覺知。念頭生起時要覺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覺。

2. 自覺無價。我們買不到,也沒有人能代替他人修得。例如,當我握緊拳頭時,有誰知道我的感覺嗎?沒有別人。外表上,你可以看到我握緊拳頭,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感覺。

規律的動作

3. 做事情都有方法以達成目的。同樣地,訓練自覺以達成 「覺知—注意—智慧」也需要技巧。

不要靜坐不動;

一直要規律地動作。

不要閉上眼睛。

4. 你可以用任何坐姿或坐在椅子上,站立或躺下。

5. 現在,我將建議你一個方法:(見圖解)

a. 雙手手掌向下,平放大腿上。

b. 以右掌外側為緣,慢慢地翻右掌。要覺知,停。不可自語「翻右掌」,只要覺知就夠了。

c. 舉右掌,覺、停。

d. 貼右掌於小腹,覺、停。

e. 以左掌外側為緣,翻左掌,覺、停。

f. 舉左掌,覺、停。

g. 貼左掌於右掌背上,覺、停。

h. 提右掌貼胸,覺、停。

i. 外揮右掌,覺、停。

j. 下移右掌外緣於右大腿上,覺、停。

k. 覆右掌,平放右大腿上,覺、停。

l. 提左掌貼胸,覺、停。

m. 外揮左掌,覺、停。

n. 下移左掌外緣於大腿上,覺、停。

o. 覆左掌,平放左大腿上,覺、停。

6. 這是訓練自覺的實際方法。

往返經行

7. 久坐之後,可能引起痠痛,我們可以改變姿勢,來回地走。走久了,可以換成坐姿。

8. 走時,不要擺動雙手。應兩手握於前胸或握於背後。

當往返經行時,你應覺知腳的動作。沒有必要自語「右腳動」、「左腳動」。

9. 不要走太快或太慢,自然地走。

當你走時要覺知自己在行走。如果你沒有帶著自覺來行走,就沒有用。

日常生活中培養自覺

10. 我們必需盡己所能來培養自覺,甚至可以在轎車裏或公車上練習。

11. 當我們坐在公車上或轎車時,可以把手放腿上而上下翻掌,或以姆指摩擦食指指尖,或是重複地握拳放拳。慢慢地做,要覺知。

12. 不論何時何地,練習必須像遊戲般地輕鬆。每次只動一隻手而非雙手一起動。動右手就別動左手;動左手就別動右手。

13. 有人可能會說:「我很忙,沒有時間練習。」或「我不能練習,我不夠清淨。」這些都是藉口。

14. 假如你是一位老師,當你拿筆時,帶著覺知拿筆。寫字時也是帶著覺知。

15. 這就是培養自覺、自然地學法的自然方式。

16. 當吃飯時,要覺知地拿湯匙。要覺知地將食物放入口中。咀嚼時,要覺知。吞咽時,要覺知。

持續練習如環鏈

17. 所謂「時時刻刻練習」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你都要覺知每一個動作:洗衣、掃地、清理房舍、洗碗、寫字或做生意。覺性將點點滴滴地累積,像雨水落在完好的容器裏而裝滿它。

18. 當我們來回走動,手的進出動作都要覺知,上床時我們可以反覆地握拳、放拳直到入睡為止。醒來時,應繼續練習。這就叫做「培養自覺」。

總結重點

19. 如同佛陀所教導的,練習規律動作,持續若環。行、住、坐、臥或曲或伸,時時刻刻覺知每一個動作。

20. 練習規律動作,翻覆手掌、提放手臂,要覺知;低頭、抬頭要覺知;左傾、右傾、眨眼、張口、氣息入出,要覺知。

21. 當念頭生起時,要覺知。時時刻刻覺知所有動作。不要靜坐不動。

22. 練習的精要,只是覺知身體的每一動作,以及念頭的起伏。我擔保你若能如我所說地持續認真地修行,不出三年將止息痛苦。也許只需一年。對某些人而言,也許只要一到九十天。

第二︰走在正道上

1. 要確定我們練習佛法的目標是「自覺」(自己的覺性)。

我們應該遵循佛陀所教導的,由基本做起,逐步前進。如果不如此,練習將毫無進展。

基礎階段

2. 對初學者而言,練習手的規律動作要比往返經行好。規律地、緩慢地、柔和地、輕輕地動手。當它停時,要覺知它;當它動時,要覺知它。如果手臂動得太快,由於我們的覺知力還不夠強,便無法趕上身體的動作。

3. 要持續地練習,別怕累。如果以為累了就稍作休息,持續的環鏈就斷了。

4. 一當念頭生起時,不要阻止它們,任其流動,但不要陷入其中,要將注意力回歸到「身心」,時時刻刻對「身心」歷歷分明。

5. 第一階段,所要體認的是「身心目標」,包括了身、心、身動、心動等等(詳見附錄)。必須一再地反覆溫習。

6. 當念頭生起時,有時我們會受其牽引,導致經行或規律動作的速度加快。應該要覺知並調慢速度,不管需要多少時間。

看念頭階段

7. 在完全領悟「身心目標」之後,應該繼續觀察念頭。

8. 不要壓抑念頭,輕輕鬆鬆練習。輕鬆地觀察念頭。念頭生起時,不管是快樂或悲傷,只要察知身體的動作,念頭便會立刻停止。

9. 通常念頭生起時,心便被帶著跑,如小貓捕大老鼠似地。大老鼠(念頭)比小貓(覺性)強。當大老鼠出現時,小貓本能地便會捉牠。大老鼠因為害怕而逃跑,即使小貓緊捉不放,過一會,當小貓累了,就把大老鼠放了。

10. 當我們一再地訓練自覺,就好像不停地飼養小貓直到牠長大強壯一樣。念頭生起時,心不會被拖走,念頭自然立刻停止。

11. 繼續練習,只要念頭一起,你便能立刻覺知。正如我常常告訴你們的,如果有兩個人和一張椅子,強健、快速的人會坐到椅子。當我們一再地訓練培養自覺,「自覺」將取代「不覺」,而「不覺」將逐漸減少。

12. 任由念頭生起,念頭生得越頻繁,我們也越覺知。當「自覺」越來越強時,便能趕上念頭。

13. 當念頭生起時,我們要立刻覺知,一而再,再而三。心在這一點會轉變。「正道」從此開始,這就是涅槃的起點。

14. 從前,心在黑暗中,不認識「正道」。當它能快過念頭時,心將會變光明。這光並不是肉眼可見的外界之光。心本身就是自在光明的。它稱之為「慧眼」,也就是「內觀智慧」的生起。

15. 繼續用功,讓智慧本身穿透「內觀目標」。不再需要求教老師或經典。

16. 一旦扺達最後步驟時,智慧自然會生起。

17. 我們將知道、看見「改變」。它是絕對地輕鬆,就像是毫無重量。這是終點。當它結束時,智慧會現前,而你將體證「苦滅」。

薦言

1. 有兩種念頭,剎那生滅的妄 念,帶來了貪、瞋、癡。第二種是我們作主的念頭,它不會引發貪、瞋、癡,因為是帶著正念正知去想的。

2. 在這方法,不要試圖壓抑念頭。讓念頭自然地現前,念頭越多,覺性愈強,有些人討厭妄念,怕妄念使他們不能得定。那是種誤解。妄念是好事,因為念頭動得越多,覺知愈強。繼續用功訓練自覺,但不要專注。

3. 每當念頭生起,不要壓抑它們,而要以覺知身體的動作來離開念頭。「自覺」將取代「不覺」。

4. 如果我們一直觀察念頭而沒有任何身體的動作,當念頭生起時我們很容易「進入」念頭裏。因此,覺知身體的動作是必要的。念頭生起時,我們能看見、知道。

5. 唯有見到實相,方能使心從痛苦中解脫。

6. 這是捷徑:當念頭生起時,立即覺知,這就是真正的修習佛法。規律地動作只是一種方便(藉以幫助我們看見念頭)。

第三:障礙及解決方法

緊張,暈眩,窒悶

1. 剛開始練習時,會有專注的傾向。我們想認識、想看、想有、想得。這不是正確的了解。如果你追求這些,可能就變得緊張、暈眩或窒悶。這不是正確的練習。

2. 妄念太多時,我們不喜歡,便想壓抑它,而帶來麻煩。

3. 正確的方法是輕鬆地練習。目光遠看而輕柔地培養自覺。不要專注。帶著覺知安閒地、規律地動或走。

昏沉

4. 如果練習時覺得疲睏,應該轉換另一種動作,例如,除草、洗臉、洗澡或洗衣。我們應找個方法來避免障礙。

靜而不覺

5. 沒有覺知的寧靜稱為喜悅。這是一個障礙。訓練自覺,不在於獲得這種寧靜,而是永遠覺知動作。

觀的障礙(觀障)

6. 達成「身心目標」,便是基礎階段的終點。有人會停止練習,以為他已得最高的佛法。在此階段,知識湧現不已,使我們因此驕傲。念頭生起時不觀看它們而捲入念頭中。

7. 執著於「觀障」的人多話而且傲慢。

8. 解決的方法是輕鬆地做規律動作。不要專注或期待成果。輕柔地做動作。當念頭生起,覺知身體的動作。

喜障

9. 當你領悟勝義目標(見附錄)時,喜悅會現前,而且對所領悟到的知識感到欣喜。

10. 一般而言,喜悅是好的。但是,根據這方法,喜悅卻是達成苦滅的障礙。

11. 喜悅生起時,練習者會執著它。我們應該要精進並盡所能地做身體的動作,使心由喜悅轉回動作。慢慢地、規律地做。當覺性愈強時,喜悅便漸漸消失,心將回到平常的境界。

12. 窒悶、昏沉或緊張可能發生。我們應練習得輕鬆,目光遠看,動得輕柔。不該因這些障礙而中斷,而是繼續用功地練習。白天不睡覺,晚上休息。

顛倒障

13. 根據經文,顛倒障是以假為真、以地獄為天堂、以惡為善。

14. 我經歷它後才證苦滅。那時我是在顛倒障的境界中,我沉浸在狂喜的階段,因為我從不曾如此。

15. 我開始復習「內觀目標」。在這階段,你應往返重複地溫習這目標。但是,並不包括「身心目標」。

16. 複習這目標後,狂喜會漸漸消失,心將回到平常狀態。

後言

1. 如果我們有正確的了解,修習佛法並不困難。

佛陀所教導的真理現存於人。他所教的,人人都能做。

2. 培養自覺時,應讓身心的每一部份自然地運作,不要勉強它們違背它們的性質。

這方法要自然地運用,不要做出違反身體的功能:眼看、耳聽、鼻嗅、身體的動作,一定得依照它們的功能自然地運作。念頭生起,也由它自由地運作。

3. 有兩種寧靜:

第一種是寧靜而沒有覺知,好像是磚石一樣,就叫做「無慧的寧靜」或「無明的寧靜」

第二種是帶著覺知的寧靜,它也許不該叫寧靜而應稱為「覺」。這種寧靜是一種沒有貪、瞋、癡的寧靜,沒有無明的寧靜,沒有不覺的寧靜,不管你叫它甚麼,都只是文字。

帶著覺知的寧靜,意謂著我們不需其他東西。我們不再尋師、求法或找道場。

4. 規律的身體動作以及自覺的培養帶來智慧。這種智慧不是由知識生起,而是來自自然的法則,我們稱之為「內觀智慧」。

我們應練習直到這法則自然出現而永遠存在。

5. 覺知身心的動作能帶領我們到此點(痛苦的熄滅)。這就是自己要走的正道,唯一的道。這道與其它不同。

如果你用功的話,在五至十天之內你將領悟「身心目標」。

精進的人在一至三個月內,心態會轉變。這就是正道的起點。

假如你是位善良的人,不出三年將證苦滅。至於不用功的人,就是十年也沒用。

我向很多人保證並邀請他們來練習。或多或少他們都有所領悟。

注意事項

1. 你不應根據自己的意向、見解或思想來練習。為了使練習有所進展,你應該遵循師父的指導。

2. 課程中應避免交談,禁止各種上癮物如香煙等,否則你的心便會執著它們。

3. 應下定決心來練習,不要自欺。

4. 不要靜坐不動,應連續不斷地做規律的動作。

5. 不要專注。輕鬆地練習。張開眼睛。讓念頭自然現前,不要壓抑它們。

6. 在這方法裏,你將會看見、知道、明瞭這條道路(見附錄)。如果你看到其他的,那是不對的。

附錄︰內觀目標

﹙內觀目標是精神的目標,修行者將證悟這些目標。﹚

1. 基礎階段:「身心目標」

- 身、心、身動、心動、身病、心病。

- 苦-無常-無我。

- 世俗(假名)

- 宗教、佛教

- 過失、功德

2. 看念頭階段:「勝義目標」

- 所依(事物)、勝義(實際存在)、變易

- 瞋-癡-貪

- 受-想-行-識

- 煩惱-渴愛-取-業

- 戒蘊-定蘊-慧蘊

- 欲漏-有漏-無明漏

- 身惡業,它如何引生痛苦。

- 語惡業, …。

- 意惡業, …。

- 綜合身、語、意惡業 …。

- 身善業,它如何是樂。

- 語善業, …。

- 意善業, …。

- 綜合身、語、意善業, …。

此生已盡階段:苦滅

《葛拉瑪經》中佛陀 的開示

1. 不可只因它是口傳已久,就信以為真。

2. 不可只因它是奉行已久,就信以為真。

3. 不可只因它是道聽塗說,就信以為真。

4. 不可只因它是載諸典籍,就信以為真。

5.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我見,就信以為真。

6.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哲理,就信以為真。

7. 不可只因它是順乎我思,就信以為真。

8. 不可只因它是合我理論,就信以為真。

9. 不可只因說者看來可信,就信以為真。

10. 不可只因它是導師所說,就信以為真。

葛拉瑪人!

每當你親身體驗到:

這些是不善、有害的、為智者所斥、遵行後得到無益或痛苦的,

就要棄捨這些。

葛拉瑪人!

每當你親身體驗到:

這些是善的、無害的、為智者所讚、遵行後得到有益或快樂的,

就要實行這些。 

動態內觀專輯

 動態內觀的特色:

1. 禪修時,自然地張開眼睛。

2. 保持自然的呼吸。

3. 禪修時,不斷移動肢體的一部份。

4. 直接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

5. 訓練持續不斷的覺性如環鏈,不因行住坐臥姿勢的改變而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