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田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les/articles/article.php?id=170

隆波田的生平和動中禪

 

林崇安

 

一、前言

 

在佛陀時期,佛陀弟子中的舍利弗被稱為「智慧第一」,目揵連被稱為「神通第一」,而在今日的泰國,隆波田被稱為「正念第一」。這是由於在佛滅二千五百年後,隆波田具體找出培養正念或覺性的有效方法,弘揚於國內外,成為泰國的一個重要禪修法門,一般稱之為「動中禪」。

 

二、隆波田的生平和禪修過程

 

這兒先介紹動中禪的創始者隆波田禪師的生平和禪修經歷:

1911年9月5日,隆波田生於泰國東北部雷府(Loei)羌堪縣(Chiangkhan)的布洪鎮(Buhom),他有4位哥哥和一位妹妹。10歲時出家當沙彌,學習寮國語、唸「佛陀」以及數息的禪修方法,一年半後還俗。20歲時短期出家當比丘,繼續學習禪修,半年後還俗,學習了當地的唸咒法門等。22歲時結婚,育有三男孩。為了便於小孩上學,隆波田搬到較熱鬧的羌堪市,他沿著媚公河以汽船做生意,來回在泰國羌堪府、農開府(Nongkhai)和寮國首都萬象(永珍)之間,賺了不少錢;他並向遇到的禪師們學習傳統的禪修方法。隆波田說:

 

以前,我學習許多種的「業處」,例如,入息時唸「佛」,出息時唸「陀」,以及坐地盤腿並閉上眼睛,像這樣各種各樣的方法。我學習內心誦著「samma  araham」。我也練習腹部上升和下降的方法:這是入出息的一種方法。接著我練習數息,這是入出息的另一方法。然後我練習「入出息念」,知道短的入息、短的出息,以及知道長的入息、長的出息。我練習這些方法,並沒有使我擁有內觀的智慧。這些方法導致寧靜,但它是不同於我所要尋找的寧靜。

 

隆波田約43歲時,去寮國辦一個供養法會,一些事情使他心中感到生氣。以前他並不知道生氣是一種巨大的苦,現在他覺得自己有如身在地獄,他下定決心要戰勝這種苦,但是他不知道如何處理他的念頭。他逐漸減少買賣,停止一切事業。

1957年隆波田46歲,此時已經處理完所有事務,知道以往雖做了不少功德,內心仍有煩惱未斷除,因此決心離家尋找滅苦的方法。他到泰國東北部農開府的珠光寺(Rangsi mukda)參加夏安居的禪修課程。有一位名為阿姜潘‧阿難陀(Achan  Pan Anando)的比丘,從曼谷的Mahathat寺被邀請到珠光寺,他會以小參的方式來檢驗禪修者的進展。阿姜潘是寮國人,曾經在緬甸學習默唸手部移動的「動-停」以及腹部「起-伏」的禪修法門(其後他被邀請住在寮國首都萬象的Buddhavongsa Sokpaluang寺)。

1957年8月8日是禪修的第一天,隆波田先練習傳統的禪法和阿姜潘所傳的默唸手部移動的「動-停」(阿姜潘教完有事去寮國幾天),隔天隆波田將禪修的技巧改成單純地覺知肢體的動作,以此方式一直練習下去。

8月10日是禪修的第三天,早上五點,隆波田作手部動作時,體會到了「名色」,並知道功德與過失之後,生起了一種智慧,卻將覺性推到外邊,並未覺知身體。到了黃昏,隆波田晚上洗過澡後,在兩棵樹之間來回經行。走了一會兒後,「念頭」第一次生起,並沒有覺知它;念頭第二次生起時,隆波田覺知到了它;第三次的時候,他已經能夠看見、知道、明瞭念頭。此後每當念頭生起,就放下它,一次又一次,隆波田在來回經行一陣子後,生起了真正的內觀智慧而有第一次的大證悟,如實看清了事物(Vatthu)、真實存在(Paramatta)和變易(akan)。

到了晚上,隆波田繼續看念頭,又有第二次的大證悟,他看見、知道、明瞭了貪、瞋、癡,因而「受、想、行、識」不再是苦,他忽然領悟了這條聖道,感覺到體重似乎消失了百分之六十。

1957年8月11日是禪修的第四天,早上隆波田經行時,有第三次的大證悟,不久就體證到「生盡」,此後內心不再有苦和煩惱了。

隆波田開悟後,接著接受阿姜潘老師的檢驗:

 

阿姜潘問他:「鹽是否鹹?」

隆波田回答:「鹽不是鹹。」

「為什麼?」

「鹽不在我的舌頭上,所以如何會是鹹?」

接著阿姜潘問「胡椒是否辣」,和「糖是否甜」的問題,隆波田對這些問題給了相同方式的回答。

接著阿姜潘又問:「在黑色之中,何種較黑?」

隆波田回答:「黑色就是黑色,沒有黑色能超越黑色。白色就是白色,沒有白色能超越白色。紅色以及其他東西也是如此――沒有任何東西能超越它自己。」

阿姜潘沈默了一段長時間後,他再問:「假設這裡是一片森林,有一個人來看我而後走回去。這人回去時帶著槍,途中碰到一隻老  虎,他開槍射擊。這隻老虎受了傷,變得非常兇暴。如果我已告訴這人要你來這裡看我,你會來嗎?」阿姜潘用故事提出一個深義的問題。

隆波田回答:「會的,我會來。您要我來,我就會來。如果我不來,就對您不恭敬。」

「但是你若來,這隻老虎會咬你。」

「哦,我沒有看到這隻老虎。」

阿姜潘問:「你將走大路還是走捷徑(穿過森林)?」

隆波田回答:「我不會走捷徑,我會走大路。我走大路時,這隻老虎一來,我就看到牠並能避開牠。如果我不走大路,老虎來時我看不見牠,因而不能避開牠。」

此後阿姜潘就沒有說什麼了。

 

隆波田繼續停留到十月底禪修結束後才回家。回家後開始於雷府的羌堪市教導親友動中禪。他的太太經過三年的練習,有一天早上在菜園摘菜,突然覺得整個身體都失掉「味道」,就像醃牛肉的收縮(It shrank like beef being  salted!)。隆波田叫她不用管它,放下它,不久她告訴隆波田她內心不再有苦了。

1959年,隆波田回到老家雷府的布洪鎮,公開舉辦第一次十日的禪修課程,有三四十人參加,隆波田提供食住。不久在當地成立了二個禪修中心。

1960年2月3日,隆波田48歲,他在家鄉的吉祥昆芒寺(Sri khun muang)出家受比丘戒,依止戒師(勝利法師)一年。

1962年到1963年,隆波田到寮國傳動中禪。

1964年,隆波田指導摩訶布阿通學習動中禪。

1966年,隆波田在雷府蓋建佛禪寺(Paphutthayan),成為動中禪的一個主要中心。早期的大弟子,如摩訶布阿通、布曇長老(Boomtam)、康懇長老(1936生)、隆波通(1939生)等來此學習動中禪。

1971年,隆波田在泰國東北部孔敬府(Khonkaen)蓋建解脫森林寺(Mokkhavanaram),為動中禪的另一主要中心。

1973年,重要弟子阿姜達(1951生)來解脫森林寺學習動中禪(阿姜達三年後滅苦,後來常在此寺教導動中禪)。

1974年,隆波田到寮國首都萬象(永珍)傳動中禪。

1975年,隆波田受邀到泰國中部鄰近曼谷的暖塔武里府(Nonthaburi)的Chonlaprathan寺,指導禪修,遇到學問僧歌維法師(Kovit Khemananda)。歌維法師發覺了動中禪的奧妙,經由他的推介,隆波田的動中禪引起各界的注意和廣泛學習。

1976年,隆波田在曼谷近郊蓋建南來寺(Sanamnai),為動中禪的另一中心。(此寺於1985年起由隆波通作住持)

1982年,隆波田到新加坡二次,傳授動中禪,此期間隆波田出現胃癌的症狀,隆波田依然於孔敬府解脫森林寺指導禪修,此時大威瓦(1950生)、尼羅多法師、甲仁長老(1928生)都來此學習。

     1983年到1986年,隆波田在家鄉雷市蓋建佛法島(Ko Phutthatham)踏名款寺(Thap mingkhwan),為動中禪另一重要中心。

1985年,隆波田於南來寺,指導安嘉利老師(1945生)於家中修習動中禪。

1988年,隆波田9月9日回到雷市的「佛法島」,於9月13日下午仍做著手部的移動,這是他「最後的教導」,隆波田於6時15分入滅,享年78歲。

 

三、隆波田禪法的特色

 

(一)動中禪的要點

 

1如同佛陀所教導的,練習規律動作,持續若環。行、住、坐、臥或曲或伸,時時刻刻覺知每一個動作。練習規律動作,翻覆手掌、提放手臂,要覺知;低頭、抬頭要覺知;左傾、右傾、眨眼、張口、氣息入出,要覺知。當念頭生起時,要覺知。時時刻刻覺知所有動作。不要靜坐不動。這就是培養自己的覺性的方法。

2在完全領悟「名色(身心)目標」之後,應該繼續觀察念頭。將規律的手部動作或走動的速度加快。不要壓抑念頭,輕輕鬆鬆練習。輕鬆地觀察念頭。念頭生起時,不管是快樂或悲傷,只要察知身體的動作,念頭便會立刻停止。

3當念頭生起時,我們要立刻覺知,一而再,再而三。心在這一點會轉變。「正道」從此開始,這就是涅槃的起點。從前,心在黑暗中,不認識「正道」。當它能快過念頭時,心將會變光明。這光並不是肉眼可見的外界之光。心本身就是自在光明的。它稱之為「慧眼」,也就是「內觀智」的生起。

4「觀障」和「喜障」要以調整方法來解決,可是要稍微複習所緣(目標),另外,名色要明顯。至於「顛倒障」,我們一定要複習「內觀目標」。輕鬆地練,目標明顯時,壓力會馬上減少。任由念頭生起,不要阻止它們,但是它知道、它看到、它瞭解,它成為「是」,它成為「有」。當你練習時,必須自己照顧自己,不要期待別人來照顧你。任何不正常的情形發生時,你一定要立刻停止練習。那反常的境界就會自行漸漸消失。

5隆波田說:

 

我們必須自我學習。我們必須自我教導。

我們必須看自己。我們必須知道自己。

我們必須瞭解自己。我們必須自己做。

所以,您不應對其他感興趣。

只要多做移動的練習。做它好像沒什麼特別的。

做它,不要倉促,不要懷疑,不要猜想。

做它,不要期望結果。

要簡單,只要移動。一次一個移動,並且要知道。

當您不知道時,讓它通過。當您知道時,讓它通過。

有時您知道,有時您不知道,如此讓它通過,但要知道。

當身體動時,知道它。當內心動時,知道它。

這是一個一天24小時的實踐。

下決心真正地實踐,并且舒適地實踐。

 

6隆波田說:

 

如果您正確地開發正念,最長實踐時間是不超過三年、中等時間是一年和最快時間是一天到九十天。

 

(二)總結修習次第

 

培養正念正知。

1體驗名色:

初見心性,明白身心相關而性質截然不同。

2破除觀障

3體驗勝義:

破除粗品我見、疑、戒禁取見(證得初果)

4貪瞋癡薄(證得二果)

5破除欲貪、瞋(證得三果)

6體證「生盡」:

破除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破除根本無明(細品我見)(證得四果)

 

四、結語

 

隆波田是在泰國各地建立動中禪禪修中心的主要大師,他一生積極推行動中禪。 隆波田的重要貢獻是,在佛滅二千五百年後,具體找出培養正念正知的有效方法。隆波田「最後的教導」,不是言語的開示,而是默默的手部移動,在臨終前,他仍以慈悲心提醒弟子們,要不斷地以肢體來培養覺性。每人整天的動作也不外是動、停的組合;我們若能踏實地覺知一動一停,那麼時時就是在禪修。能夠清楚於覺知當下的一動一停,便是培養正念正知;將這覺知一個個延續,便能培養出定和慧。所以,這一動一停中含著很深的道理。最重要的是,這一方法確實能達成滅苦的目標,隆波田和他的大弟子們,如康懇長老等,都能給我們作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