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性太極 - 以太極拳鍛練正念/觀照/覺性
(*請參閱網頁中 "太極拳八卦掌"- 精彩短片 )
筆者在接觸太極拳之前一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嘗試修習網頁中介紹的大師們的觀照方法,思想上雖然了解字面的意義但實際經驗上感到進展十分緩慢,期間因為身體瘦弱經常生病,加上拜讀了李小龍「截拳道之道」的以武入禪的方法(請參閱網頁中的李小龍部份),透過朋友認識了一位太極明師。本人跟隨師父一對一修習太極拳至今多年,修習期間除了身體健康得到大大改善外,發現太極拳正正是最好的觀照/禪修/靜心/內觀修行,觀照能力得以大幅提升,真正從經驗上了解到網頁中的大師們有關意識/觀照/覺性的話語,並成功邁向這種全新的意識狀態。
李小龍:「截拳道並非傷殘之法,而系一大道,朝向生命真諦追尋的坦蕩大道。我們只有在瞭解自己時方足以看透旁人。而 截拳道則系朝向瞭解自己之道而邁進。自覺與自知是截拳道之根本。」「我無法教你,只能幫助你研究你自己。沒有什麼特別的」「學習技巧之當時亦同時在智慧上增長自己,且更要學習和理解 禪學和截拳道的哲理為何。」「實現自己是一件極重要的事情。 我的個人建議是,希望人們去實現自我,而非實現自我形象。 我希望他們去向內在觀照自身,以誠實地表達自己。」「 真義非在"我正在從事什麼"而是在"內心深處的自覺"」「知性是無選擇可言,無所欲求,無所焦慮的;在此種心態下,方有知覺洞悉力的產生。洞悉力方可解決所用的問題。瞭解需要的洞悉力並非短時間的,而是 連續的知覺,連續無止境的探討狀態。」(請參閱網頁中的李小龍部份)
筆者跟師父一對一指導的練習多年並在網上比較過無數的太極拳後發現一個事實:要學到太極拳的精髓/內涵幾乎只能夠是在一對一或少數的情況下加上遇到明師才有可能, 因為太極練的不是力,而是意識。只有意到才能真鬆,只有真鬆才有太極真正的效益,只有明師在一對一或少數的情況下才能集中觀察並即時指出你那個身體部份沒有意識沒有真鬆-直至你能意走全身鬆全身。
在一對多的情況下單憑觀察師父的動作然後憑自己覺察並領悟對自己全部身體每個細節動作都能有意識及放鬆實在十分困難,因為人往往困在身體的習性中大久了,很少留意自己身體姿勢動作,要去仔細感受自己身體整體各部份是一般人從未嘗試過的體驗。一對多的情況下通常只會學懂模彷外在的姿勢動作,完全忽視了 太極拳的內涵-意走全身鬆全身 (透過鍛練將意識帶到全身各部份,每分每秒每一個動作都能夠同時留意到由頭到腳 全身(頭頸肩手肘指胸背腹腰臀腳等) 的所有肌肉姿勢動作)。意走全身的相反即是意走局部(僅限肢體的微弱意識),結果就變成是單純動手動腳的體操。
太極拳-指的是遇到明師學到 有內涵的太極拳而不是像體操般單純動手動腳打招式的太極拳-正是之前描述的意識/觀照/覺性的身體層面的濃縮版本:在修習太極拳前,微弱的意識與每分每秒的身體的負面習性活動(如大量不必要的崩緊肌肉與不良的姿勢動作等)黏在一起/盲目認同,困於身體的負面習性中,並帶來一切負面的身體狀況。
修習(有內涵的)太極拳的過程是 練意不練力、用意不用力。太極拳之所以練習時極緩慢的移動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為了老人家而設計,太極拳的發源地-中國河南溫縣陳家溝,幾歲的小孩已經開始修習太極拳(請參閱網頁中 "太極拳八卦掌"-精彩短片-"大道太極"),同樣也是緩慢的移動。
太極拳緩慢移動身體的真正原因正正就是去鍛練身體的意識,透過緩慢的移動練習將意識慢慢的提升帶到全身各部份由原本習性操控的(特別是負面及不良的)崩緊肌肉及姿勢動作,要在每分每秒每一個動作招式中練習 同時去仔細留意/覺察/感受由頭到腳 全身(頭頸肩手肘指胸背腹腰臀腳等)各部份,將意識覆蓋範圍/觀照能力逐漸的加強,由原本的甚少留意/觀照自己的身體到能夠每分每秒的全面留意/觀照整個身體的所有細微的姿勢動作的感覺/移動/變化,留意/觀照到了習性的崩緊才能使其放鬆,能同時留意/觀照到全身(即意走全身)才能鬆全身,這就是太極拳的內涵。
有內涵與沒有內涵的太極拳的感受差別是極之巨大的。後者與單純的體操運動的感受幾乎沒有分別。 意走全身的太極拳,即全身(頭頸肩手肘指胸背腹腰腳等)佈滿意識,能於每分每秒每個招式動作中同時留意全身各部份的肌肉感覺姿勢動作,用太極的術語即 "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種意走全身的感覺是震撼的舒暢的,能夠輕柔地細微地揮舞著一般人甚少意識/留意的內在軀幹(頭肩胸背腰)如同輕柔地揮舞著雙手般自然,是「身體在放鬆著在流動著、太極在運行著、全身的意識在瀰漫著」,而不是「我在打太極」。 (請參閱網頁中 "太極拳八卦掌"-精彩短片-吳京談太極)
修習(有內涵的)太極拳的過程中那個與每分每秒的身體的負頁習性(如崩緊肌肉及不良姿勢動作)的黏著/無意識/盲目認同會被逐漸提升身體意識的太極拳慢慢解除,因而從上述的負面習性中解脫出來,不再被其困縛/牽著走,並 轉化成為每分每秒的太極狀態的身體-每分每秒的最自然最和諧的身體放鬆的肌肉及姿勢動作:用太極的術語即頂頭懸、沉肩墜肘、涵胸拔背、鬆腰垂臀、上虛下實等等- 保持著每分每秒的意走全身,不單止是練習太極拳的時候,而是每分每秒每個當下的日常生活中, 無論是打字、上網、吃飯、看電視、洗澡、搬運、等車、上廁所、打機、穿衣服等等。
董英傑(太極名家):「 太極拳行住坐臥。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氣而求知覺。譬如無意之間。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覺。不用力持之如何感覺。行路之時。舉步之輕重。立定之時。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著力。雙足著力。均可體驗之。」「人未練拳之時。百脈滯塞。筋緊縮而短。故力聚於肩膂。既練之後。百脈暢通。筋長力舒。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形於手指。漸漸棄後天而轉入先天。如得先天本能。則神妙不可思議。學者得此勁後。當知余言之非謬也。」「未學太極拳。一身笨力。全體緊張。既學太極拳。全體鬆軟。筋暢氣通。務必練去全身緊張。仍須保持原來之笨力。因鬆軟之後。笨力變為真勁矣。昔人謂笨力稱之曰肩膂之間也。不能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也。故笨力為本錢。鬆軟是用法。小本錢可做大事業。不得其法。本錢雖大。事業無成也。」
筆者記得第一堂修習太極拳時除了雙腿的鍛鍊外,師父還經常提醒我們雙手手掌要在做每一個動作時保持意識,要去同時留意著雙手手掌的感覺,會有微微發麻發熱的感覺。往後幾年的練習中是將這個意識慢慢的擴展至 全身(包括面部表情、頭頸的運轉、肩膊的鬆緊、手臂的屈伸、胸背腰臀的整體感覺、雙腿的動作等等),與我那時在不斷練習的觀照/覺性修行相輔相承。太極是我嘗試過無數運動後唯一一種我能持之以恆到現在的運動,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長期的困於身體的習性單憑自己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去努力觀照全身是十分困難的,身體的習性包括面部表情、頭頸的運轉、肩膊的鬆緊、手臂的屈伸、胸背腰臀的整體感覺、雙腿的動作等等全部整體的動作,要能同時觀照這一切單靠日常生活中練習會覺得幾乎好像不可能,在太極拳的練習中這一切都會隨著不斷的提升對自己全身的意識(用意不用力,直至意走全身)中得以逐漸達成,對筆者來說太極拳的修習就是最好的意識/觀照/覺性的提升方法。
正如前述,很多成道大師都會採用一般靜心以外的方法,例如 李小龍的截拳道、奧修的動態靜心、葛吉夫的神聖舞蹈、科學界的MBSR、佛禪中的行禪及動中禪、佛陀的四念住等等(請參閱網頁中相關介紹),運用一些身體動作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的達成這種意識狀態。
太極拳要求虛領頂勁、沉肩墜肘、涵胸拔背、鬆腰垂臀、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用意不用力等等,加上極之緩慢的動作的真正原因其實就是要鍛鍊意識直至能夠意走全身(意識佈滿全身,能於每分每秒每個招式動作中同時留意/觀照全身),其理念剛好完全符合練習意識/觀照/覺性修行中的「觀照全身」。
意走頭頂/觀照頭部才能虛領頂勁/頂頭懸。意走/觀照手、肘、肩、頸、胸、背、腰、臀等才能真正放鬆上身,真鬆才能沉肩墜肘、涵胸拔背、鬆腰垂臀。意走全身/能同時觀照全身由頭到腳才能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上虛下實等等。而當接近意走全身的狀態時,其實就已經接近完成意識/觀照/覺性修行中的「觀照身體」的部份了。
然後還有更超越的,將修習太極拳的提升身體意識的經驗擴展至思想及情感的層面,同樣擴展至日常生活中每分每秒每個當下,就會邁向前述的 一種徹底改變生命的全新的意識狀態(正念/觀照/覺性) - 心靈的絕對自由,會從一切痛苦迷失中解脫出來,是每分每秒的自由感、解脫感與清晰感,不再被任何的(特別是負面的)身體思想情感的習性活動牽著走,無論任何情況下永遠不會再迷失自己(意識/觀照/覺性),並能夠將每分每秒的身體思想情感的習性活動重新整理並轉化成按照各人的本身最自然最和諧最充實最有意義的流動,會找出生命中至關重要的問題的答案:我是誰、生命的意義、活著為了什麼等等。
對筆者來說,找到明師一對一(或一對少,才能即時留意觀察並指出修習者那部份欠缺意識欠缺鬆)修習太極拳八卦掌遠勝自己花無數時間去嘗試實踐獲得這種意識狀態,更遠勝在思想理論層面上去思考鑽研這些話語,正如主頁中的大師們各自以形式不同但核心卻非常類似的方法去達成這種 全新的提升的意識狀態: 李小龍的截拳道、奧修的動態靜心、葛吉夫的神聖舞蹈、科學界的MBSR、佛禪中的行禪及動中禪、佛陀的四念住等等(請參閱網頁中相關介紹),運用一些身體動作的方法更能事半功倍的去達成這種意識狀態,筆者所用的太極拳八卦掌的方法更兼具強身健體效果,這些大師們的方法及資訊對筆者的幫助及改變之大使筆者感到衷心希望能將之分享給更多有緣人。
隆波田(動中禪的創始人):「有好的覺性,自然就會看清我們的念頭。覺性如貓,妄念如老鼠。從來,我們的妄念很多,如同大老鼠,我們未培養觀察自己的動作,因而覺性很弱,如同小貓。而貓的本性是從來不怕老鼠。同樣,覺性從來不怕妄念。小貓看到大老鼠就去抓,但會被大老鼠拉著跑。同樣,弱的覺性知道有妄念,但會被妄念拉著跑。因此,有些事我們心裡不想去想,但卻不由自主的一再去想。因為貓太小了。所以, 我們要一直餵這隻小貓—什麼是食物呢?就是要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因此,想要有強的覺性,就要不斷地餵貓,持續地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當貓大了,不用教牠去捉老鼠,貓的天性自然就會去捉老鼠。同樣,覺性一大,就可看清念頭,妄念自然就沒有了,就像大貓捉到大老鼠,老鼠就完了。」「我所說的方法,不是杜撰,在 《念住經》中佛陀已有開示。經上雖提到,這還不夠, 大家要實際練習,使「正念」提昇到「大正念」。使「覺性」提昇到「大覺性」,或全面的覺悟。而後讓大覺性去做它自己的工作—去滅除痛苦。如果只是一般的覺性,仍然有痛苦,因此,要不斷培養成大覺性,此時就沒有任何痛苦了。」(請參閱網頁中的佛禪內觀部份)
請參閱下一部份- 太極拳八卦掌的四大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