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體修煉

太極體修煉

http://mail.sxu.cn/blog/index.php?file=viewlog&uid=1462&id=1130

太極體修煉與太極拳技擊 

太極拳技擊訓練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具備全面的素質,須具備太極之思維,以鍛造太極之身體。

何謂太極之身體?

太極之身體(以下簡稱太極體),是通過太極拳的一系列專門訓練獲得的,符合太極拳技擊要求的專項身體素質,根據太極拳的要求,將身體鍛煉成為上虛下實,前虛後實,外虛內實,週身放鬆、太極腰左右虛實變換靈動的一個自動化反應的身體。北宋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清朝山西人王宗岳依據《太極圖說》做《太極拳論》,成為後來指導太極拳修煉的經典理論。按照一般體育運動的要求,達到高水平的運動需要具備較好的五大基本身體素質: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而太極拳除了對五大基本素質的要求外,對人體精神和肌肉的放鬆這一重要的素質有極高的要求,也就是說太極拳要求具備六大基本素質。在這裡我們不對一般身體素質進行論述,而是根據太極拳論和太極拳的技擊實踐,只對如何形成太極體的特殊要求進行討論。

一、中正

太極是一個中正體,因為虛實兩方面的因素是平衡的,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運動著並保持平衡,就是實質上的中正。但是未經訓練的身體在搏擊中是很難保持中正的,不中正的身體在搏擊中會漏洞百出,極易傾跌。

中正包含形、意、氣、力四大方面,各有專門和相關的訓練。

簡易入門到中正的訓練方法:

無極樁、抱球樁等。 

二、上虛下實

在中正的基礎上要逐步做到上虛下實,以全身而言,腰以上為虛,腰以下為實;以軀幹而言,腰部丹田為實,胸部為虛;以上肢而言手要虛,大臂要實;以下肢而言,腳要實,腿要虛。總的講是根部為實,向上的遠端為虛。太極拳講:週身為一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一般太極拳用力的規律是:由實到虛,化勁的規律是:由虛到實。把握了這種虛實變化的規律就可以在搏擊中靈活地運用,如化勁有三步工夫:由手化到肩,化到腰,化到腳,一步比一步難,一步比一步妙。相應的發勁也有三步工夫:由肩到手,由腰到手,由腳到手。所以上下虛實的調配是太極拳技擊的身法基礎之一。

三、前虛後實

前虛後實是指胸和背而言,太極拳中有「含胸拔背」的要領,含胸是要前胸虛靈,拔背是要後背張弓有力。太極拳要勁「通於背」,就是通過背部的開張,使腰部的力與手臂的力貫通一氣,如果背部洩勁,則勁路必阻於肩帶部。注意,前虛後實狀態,不是要作成凹胸凸背,也不能使背部過於緊張,而是要「舒胸展背」,胸部要虛而靈,背部要展而松,背部的張弓狀態,是一種似張非張的狀態,既背部要有松活的餘地。在技擊中「虛胸」是為了柔化對方的勁力和招法,「實背」是為了形成一觸即發的整勁。

四、外虛內實

內指的是丹田,外指的是週身筋肉系統。太極拳搏擊時注重丹田勁,在平時練習拳架時要「意守丹田」,「氣沉丹田」,「內實丹田氣」。太極拳以丹田為運勁的中心,所以丹田要充實。太極拳在搏擊時要求外部肌肉不過分緊張,要輕、松、空、靈,以利於沾粘連隨,後發先至。在平時練習拳架時要盡量松展,不用一絲拙力。

五、放鬆

放鬆是大腦對身體狀態的調控。這一過程是在大腦精細調節基礎上基礎的、縱深的、全方位的調控。訓練有素的人兩大腦半球的協同活動加強。大腦皮層、皮層下各中樞、小腦以及外周神經間的相互聯繫趨於有序化和協同化,大腦的各功能區出現一種協同的激發狀態,潛意識的活動上升為主導的地位,放鬆成為自動化過程。太極拳的放鬆到了高級階段,表現為反應極為敏感、細緻,有感即應,一觸即發。

六、太極腰

太極體的虛實變化主要是由太極腰的虛實變化所決定的,所以太極拳有「主宰在腰」之說,又有「不知腰則不知太極拳」之說。太極腰運動的一般規律是身體右側有力時,右側腰為實,身體左側有力時,左側腰為實;身體右側化勁時,右側腰變虛,身體左側化勁時,左側腰變虛。太極腰的運動完全符合太極圖的運動模式,一般情況下總是有序的,一虛一實左右流轉,只有在發出瞬間整勁時才會出現丹田與腰合而為一的全實全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