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中禪二
動中禪二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les/articles/article.php?id=5
隆波通的開示一(林崇安編譯)
1999.3.6 法光佛研所
1. 願世人迎接正法。
2. 比丘、比丘尼以及所有這兒的人們:
這兒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所,訓練佛法及世間法。
4. 佛法及世間法二者是一起運作的。由此世人了解佛法及真理。如果沒有佛法,活在世間就會受苦。
5. 佛法必須是真正的、可以證實的。
不是真正的法,就不能被證實。
7. 佛法的核心,是能被證實的。
8. 能被證實的佛法,一定是在我們身心之內的。
不能被證實的,則是在我們身心之外的。
12. 真實的法在我們的內在,因此,我們可以在身心之內去證實它。
13. 外在的法,不能用智慧去證實它。
14. 真實的法在我們身心之內,我們可以證實它、看到它。
15. 我們想證實它,我們就要回歸自己,看自己身體的動作,看清自己的身與心。
16. 如果我們不回歸自己,不看自己,我們就忘了自己,迷失自己。
17. 回歸自己,就是知道自己的身體動作。
這是活在當下的方法,大多數的人都活在過去或未來。由於我們不與自己在一起,不能活在當下,結果,我們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35. 這就是為什麼雖然我們有很多知識,但仍然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不能找出解決的方法。
36. 所以,我要講的,是有關自己的身與心。
(隆波通用泰語時,不用「我」這個字,在英文翻譯的需要才加上「我」)。
41. 當我們談到身外的東西,那就遠離真實的事了。
42. 在座每人都有身和心。但有的人,仍不知道身與心,忘記身與心,迷失了身與心。結果,沒有真正的東西可以依賴了。
43. 如果能回歸自己,自己就有真正的依靠了,
就像佛陀所說的:自己是自己的依靠。
佛陀要我們依賴自己。
多數的人,沒有內在的依靠,看不到心、看不到生命,結果,往外依靠。
佛陀說:外在的依靠,不是永久的依賴,只是一個暫時的歸依處。
因此,佛陀要我們往內依賴一個真正的歸依處。
56. 在我們之前,佛陀發現了這個內在的歸依處,也就是內心的歸依。
57. 因此,誠摯的人可以發現自己內在的歸依處。今天我要介紹一個簡單的方法,來培養自己的覺性,練習時身體不能靜止不動。此方法喚醒我們自己的覺性,弄醒自己。或者說,喚醒我們的佛性。由於我們不夠警覺,不知喚醒自己的覺性。
58. 本方法(覺醒自己的覺性)的利益,來自個人的努力,當有圓滿的覺性,或者,一直都活在當下,這個人就不會有痛苦了。
59. 有一句巴利諺語:一個有覺性的人,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是一個快樂的人。心中有覺性,快樂就不遠了。
60. 我們從未觀看自己的身心,只看外在的東西,結果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61. 因為我們從外找快樂,未看自己的身心,結果不能找到真實的東西,不能找到實相。這方法鼓勵我們覺知身體的動作,持續如一環鏈。
62. 這個培養自覺的方法,是以身體作為工具。能夠將覺性持續如鏈的話,我可以保證:你一定可以開悟、可以滅除痛苦。
63. 佛陀說:在行、住、坐、臥時要保持覺知,在伸屈時要保持覺知。眨眼、呼吸、吞口水時,都要保持覺知。
64. 巴利文說:佛陀對弟子說:『對周遭要保持持續的覺知。阿羅漢的戒律就是要保持覺知。』
65. 我希望大家學習這個新而簡單的方法。這是自然的方法,因為身體的性質就是不斷地動,它不會保持不動,而且有許多事去做。
66. 眨眼、呼吸都是自然的動作,但我們從未觀察這些自然的動作。大多時間,我們都在無知中動作。如果覺知這些動作,我們將發現自己以前未知的內在的真理。
67. 佛陀說:研究自己,就能了解自己。
巴利文說:修行者將自知自證,且與時間無關(表示,隨時可以修行,且隨時可能證悟)。
128. 快樂與不快樂來自內心,而不是來自內在。正確與錯誤、快樂不快樂,這些別人不能給我們。但我們一直責備別人,認為痛苦是來自別人。
佛陀說:一個人由於痛苦而責備別人,那麼,這個人就是忘了自己。因為,我們如果當下具有覺性,那麼就能當下正確地處理問題。
1. 要一直動。
2. 要喚醒佛性:如瓶中水,若不動,就如死水。若一直搖動,就有水泡一直出現。
3. 或者,我們給心一個工作去做,心不想留在自己美麗的家,心一直想東跑西跑。
4. 我們要訓練自己的心,一直覺知肢體的動作,如果不訓練,就會給念頭拉著跑,就像葉子順流而下。
5. 有兩種念頭:一種是自然的念頭,不會傷害我們,我們用來處理一般事情。另一種是不想要的妄念,是不能作主的,不是自然的念頭,是我們不需要的。覺性增加時,這種妄念就會減少。這種妄念會干擾我們,會使我們痛苦。
6. 有好的覺性,自然就會看清我們的念頭。覺性如貓,妄念如老鼠。
7. 從來,我們的妄念很多,如同大老鼠,我們未培養觀察自己的動作,因而覺性很弱,如同小貓。而貓的本性是從來不怕老鼠。同樣,覺性從來不怕妄念。小貓看到大老鼠就去抓,但會被大老鼠拉著跑。同樣,弱的覺性知道有妄念,但會被妄念拉著跑。
因此,有些事我們心裡不想去想,但卻不由自主的一再去想。因為貓太小了。所以,我們要一直餵這隻小貓—什麼是食物呢?就是要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因此,想要有強的覺性,就要不斷地餵貓,持續地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當貓大了,不用教牠去捉老鼠,貓的天性自然就會去捉老鼠。
同樣,覺性一大,就可看清念頭,妄念自然就沒有了,就像大貓捉到大老鼠,老鼠就完了。
問與答
問:晚上睡著了,覺性豈非中斷?如何培養持續的覺性?
答:身心都要休息。晚上睡著了就休息,一醒來就繼續練習。一直練習到覺性很強時,雖然在睡覺,然而覺性仍在運作,此時,睡時充滿覺性,醒時亦充滿覺性。
問:可否靜止不動?
答:本方法以不斷地動肢體作工具,來培養我們的覺性。要持續自己的覺性如同環鏈,就很容易增長覺性( 如果能夠覺性不斷,那麼肢體靜止就無所謂了)。
問:如何不生氣?
答:你此時生氣嗎? 答:不生氣。
事實上,沒有所謂的生氣。生氣是因為你忘記了肢體的動作,你並沒有活在當下。當下忘了自己,結果生氣冒起來了,並且沒有看清它。如果當下,你覺知肢體的動作,你具有覺性,就能看清生氣,當下生氣就停止了。因為,生氣不是自然的事情。生氣來自無明,無明是來自你不知當下肢體的動作。如果我們有覺性,生氣一冒出來,就可以看清它,它將感到害躁而跑走。
生氣像盜賊,當主人不在時,就跑來屋裡,如果我們有覺性,就如有了警衛在屋內,因此主人不用作任何事情,讓警衛去做他的責任。
巴利文佛陀說:一個能滅除生氣的人,就是快樂的人。
沒有任何武器能滅除生氣,
只有覺性能滅除生氣。
今日大家主要的問題就是生氣。
當生氣跑到任何人的身上時,形象就改變了(臉變紅,耳朵也紅了,身體抖動,高聲尖叫…),碗盤就飛了、踢桌椅(當下不覺得痛,事後才覺得很痛),生氣很有威力。因此,要將覺性磨得尖銳,佛陀已成功了。
我所說的方法,不是杜撰,在 《念住經》中佛陀已有開示。經上雖提到,這還不夠,大家要實際練習, 使「正念」提昇到「大正念」。使「覺性」提昇到「大覺性」,或全面的覺悟。而後讓大覺性去做它自己的工作—去滅除痛苦。
如果只是一般的覺性,仍然有痛苦,因此,要不斷培養成大覺性,此時就沒有任何痛苦了。
隆波通的開示二
問與答(中壢共修處) 1999﹒3﹒7
問一:為何要作循環的肢體動作?有何意義?
答:這是為了使我們的覺性醒過來或喚醒佛性。以規律而循環的動作,可使覺性持續不斷,使覺性如環鏈。對一般的人,以這種方式規律地作手部動作,會很快而有效地培養覺性,在短期內訓練出強的覺性。在動作中,我們強調有動有停,覺性易起,若只是平順地揮動手臂,則仍易起妄想。
問二: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動作很快,如何使覺性跟得上?
答:在日常生活中,若有空閒時間,就可多練習規律的手部動作,使覺性提昇。其他工作時間,雖然身體動作較複雜,但一次以一個主要部位為覺知的對象。開始時,難免會有遺漏,但不要緊,不斷地練習,久了就可以時時覺知了。
問三: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無我」?
答: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不斷培養覺性,覺性愈高,我執就自然逐漸減少了。
問四:如何提昇慈悲心?
答:只要不斷培養覺性,就可以一石雙鳥,甚至更多的鳥,例如,智慧、慈悲、安詳等都可以得到。因此,培養覺性非常有用。
問:如何去除疑惑?
答:每人都有懷疑,如果有強的覺性,就不會有懷疑了。不管大的、小的懷疑,只要有圓滿的覺性,這些都會消失。聽來的答案,可以去除一時的疑惑,但這不是自己的體驗,因而不久疑惑又會再生起,結果永遠沒有終止。只有經由實踐,親身培養出覺性後,疑惑才能去除。我們就能保證自己了,不用別人來保證。聽來的知識,自己仍會有疑惑。如果自己的覺性能持續如鏈,那麼,智慧自然生起,自己就能明瞭,不再有疑惑了。因此,我要你們不斷實踐。
問五:如何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生氣、沮喪、憂慮?
答:只要有覺性,這些情緒生起時,就能看到它們,並且微笑地看著它們的消失。
問六:動中禪對身體有無幫助?
答:若有健康的心,就有助於身體的健康。身體有病時,要去看醫生。而心裡有病(如貪、瞋、癡)時,就要用覺性來滅除。
即使身體非常痛,但強的覺性可以使心超越肉體的痛,而不覺得苦。覺性可使我們超越痛苦與快樂的感受。大多數的人,都是感受超過了覺性。我們可訓練到覺性超越了感受,身體雖苦卻不受影響。身體的無常及苦是自然現象,我們不能對它如何,但是心理成份(受、想、行、識),我們可以使之不苦,覺性可以超越了受、想、行、識。
問七:我們應依聞、思、修來用功,並依戒、定、慧來學。為何只談覺性?
答:只要培養出強的覺性,將具足戒、定、慧。事實上,一切都具足在覺性內,圓滿的覺性就是大圓滿,一切都具足了。當然,在實踐時,也有次第,將依次看清了粗的、中的及細的煩惱,並且將之依次切除。
問八:處事要用思考,如何配合覺性?
答:心是一切的前導。由心下命令。一切事由心而成功。覺性一高,所下的判斷一定會正確。覺性本身會做出自然的反應,例如,覺性雖弱,身體碰到火,覺性就使身體縮回,這是自然的事情。
【如果整天聞思,那麼多的經書,分得那麼細,使腦袋都太重了。】
問九:不同的人,是否用不同的禪修方式?
答:這方法與任何人的教育背景、是否知道經典無關,使覺性持續如環鏈,那麼,智慧將生起。
問十:知道念頭,看到念頭與沒有念頭,境界是否有高低?
答:知道與看到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每個人知道自己的念頭,這是用弱的覺性知道的,這是一般程度的覺性。而看念頭,則是用很強的覺性。二者是不同的體驗。看念頭時,就像你坐著看工人工作,看到有的工人靜止不動,有的工人在工作。看念頭時,有時看到念頭生起,有時看到沒有念頭。如果生起的是不想要的妄念,可以立刻丟掉。如果是有用的念頭(如煮飯時要起念頭)則照常進行,不用丟掉。
念頭的本性就是如此,有時有,有時無。
問十一:每天要練習多久?
答:愈久愈好。有空就作規律的動作,工作時就注意肢體的動作。要使覺性如環鏈。大家常能共修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