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中見功夫

實修中見功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658010100cfuh.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

實修中見功夫  

只是注意而不干涉,這種心態是禪修的關鍵。這句話裡有兩部分的意思,第一部分是「只是注意」,修行者要有敏銳覺察事物的能力,對內在的感受和心念要有覺察力;第二個部分是對覺察到的事物不干涉,完全以平等心應對。以禪修的術語來說,第一部分是正念,第二部分是平等心。

覺察事物是一項能力,只有訓練才能具備,這一能力可以通過觀呼吸加以提升——這是最簡便有效的方法。當你注意一呼一吸,進進出出的氣息可以提起你的注意,你可以從留意它們來訓練覺察力。同時,注意日常的動作也是一個訓練的途徑,當你抬手時注意抬手,當行走時注意行走等。在生活中,身體的動作是不間斷的,只要你留意,就會提升你的注意力,使你的覺察能力得到鍛練。

只是觀察而不介入,這也是一種能力,需要訓練才能獲得。這就是說,修行者要投入時間進行訓練;只是學習理解,這部分的內容並不多,但要真正地掌握,修行者必須要實際進行練習,這是掌握這部分能力的不二法門。

佛陀教導的觀察身、受、心、法的四念住方法,是一種觀照身心的能力,必須藉由反覆練習才能掌握;所以我們說,正確的練習是進入佛法的門徑。我們以「只是傾聽」為例,不論心念或感受如何變幻,你能否隨它變幻而不干涉;如果你嘗試,你會發現很難做到。你必定會介入,似乎在沒有經意的瞬間,心已經介入其中了。看來,沒有紮實的訓練,即使禪修的第一步也很難邁出。

人們已經具備了介入的習慣,這是與生俱來的,未經訓練,人們無法做到只是站在外面觀察。對樂受的貪愛,對苦受的排斥,這是人們一貫的生活方式——也是修行的最初起點。練習只是看,而不介入,對於這一部分,可以採用單項練習——自己安排時間,訓練數月是很有必要的。

佛陀在《大念住經》中說:「他觀察生起的感受,他觀察滅去的感受,他觀察不斷生起、滅去的感受。」在實際禪修中要落實佛陀的這個教導,修行者必須要有覺察力和平等心,這二個是必要條件。而這兩上條件其實是實際能力,而非只是思維理解就可以了。你必須要對自己進行嚴格的訓練,讓心具備這兩個能力,否則,落實佛陀的教導就成了一句空話。

觀察生起的感受、滅去的感受,以及生起的念頭和滅去的念頭,對於修行者來說是一項重大挑戰。心念是無休無止的,身體上的感受也是此起彼伏,但修行者要完全抓住感受和念頭,並長期地保持觀察,則是對其綜合能力的考驗。修行者必須要老成持重,必須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佛陀教導的四念住觀察,其實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工作,對修行者全面素質的要求非常高。

未經訓練的人很難觀察到心念和感受,對於生起和滅去的感受和念頭就更加難以留意。人們的心理模式只是對感受和念頭在無意識中起反應,對喜愛的感受貪愛,對厭惡的感受排斥。在修行的前幾年,這種心理模式是相當強烈的。所以修行中培育覺察力和平等心顯得尤其重要。

能力是訓練出來的,沒有訓練的心,無法做成任何事情。雖然人們通過閱讀,知道要觀察生起與消失的感受和念頭,但是,當在現實中遇到感受或煩惱時,可能無法注意到煩惱的生起與消失,就在一剎那間,心已經陷入煩惱之中了——這是禪修練習功夫不紮實的原因。

當感受一生起,你要即刻警覺,知道感受生起了。如果你以感受為觀察的對象,你要緊盯感受,不能讓它從你的覺察中滑過去而你並不知道。精進的修行者,如果有感受而沒有在當時那一刻間覺察到,他視這為自己的恥辱,精進的修行者就是以這種精神來訓練自己的覺察力。

覺知感受或念頭,只是知道它們而不陷入,在這一點上深入理解並反覆訓練自己,讓感受在運作,而你只是知道;讓心念在構想工作,而你只是覺知它們。你看著它們,就像你看著小孩子在玩耍;你讓它們玩耍,不要干擾,修行中的功夫就在這裡積累。這需要反覆地練習才能掌握,第一是知道它們,第二是保持平等心而不陷入它們之中,這就是禪修練習。

修行成熟的人,他們在這二點上的能力很強,時時刻刻帶著覺知的心。他可以做任何事,只要在戒律和道德範圍內的事,他都可以去做,但他有一顆留意它們的心,他知道這一切,它們是念頭,它們是感受,他能清晰地知道它們而不介入——純然地覺察。

如果禪修者在這個基礎上反覆地修習,他的覺察能力就很敏捷,心也變得非常清晰,這被稱為訓練有素。禪修者要在實際中訓練自己,觀察和平等心這些內容,通過反覆練習才能掌握。當你訓練自己達到自如地覺察並能夠保持平等心,你的修行就上了台階,你會發現外在就是內在,內在也是外在。然後,你的心就能更加集中地在五蘊上展現觀察,你不需要對外在的事物多費心思——觀察內在就是觀察外在。當這種能力積累到一定程度,修行者就可以對五蘊有一個洞然的了知,當你了知了一個五蘊的特徵,你就了知了所有的五蘊,它們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關於覺察力的練習,修行者必須勤奮。這部分的內容很單純,只是覺察一切就可以了,覺察的對象可以是任何事物,例如呼吸、動作、心態、感受等,這部分沒有太多要講的道理,唯一需要的是勤奮的素質,你能不怕苦,不怕煩,能夠數年如一日地保持練習——這是成功的關鍵。

第二部分的平等心,這部分的練習要在覺察力的基礎上進行。當你覺察到感受,例如是舒適的感受,你只要感知它是舒適就可以了,保持你的覺察,不要讓心撲過去,貪戀它;如果覺察力強的話,貪戀的習氣會少一些。如果疼痛的感覺生起,你要覺察到只是疼痛,不要排斥它,如果排斥,會加重疼痛;如果你的平等心保持的好,你會感覺到疼痛與以往不同,它其實並不是一種痛苦。

平等心就是全盤接受,對自己感知的,完全加以接受,不反感,也不貪戀,讓它們平衡地保持在覺知的層面上。保持平等心是一項挑戰,需要在實際當中加以練習——它是一項實際能力,沒有練習是難以掌握的。當感受出現時,直面這些感受,清晰地了知它們,這就是覺察;不排斥,不貪愛,只是保持純粹的感知,這就是平等心。敏銳的感知力和平等心是貼近禪修目標的工具,你需要先掌握這項工具,然後,你才可以貼近禪修的目標。覺察力讓你真正發現目標,平等心是讓目標自己展示它的特徵,你只是觀察。這樣,你的覺察就是正確的,讓事物展現,而你只是觀察,這種訓練有素的特質,很容易發現身心的本來真相。

如是   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