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輯要

http://www.88.idv.tw/html/01.html

壇經輯要

行由品第一:第一品是六祖自述身世,得法以及登壇演法的由來。

般若品第二:用智慧觀照一切,便能看破一切虛偽而看見實相。

疑問品第三:回答信衆的疑問。

定慧品第四:開示定慧的道理。

坐禪品第五: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懺悔品第六:懺悔才能走在正道上。

機緣品第七:在一問一答中靈活巧妙的教育讓弟子豁然開悟。

頓漸品第八:沒有漸那來頓,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護法品第九:說明心外無法,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靜心體。

付囑品第十:六祖涅槃前對弟子們再次說明禪宗的 心法宗旨。

行由品第一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

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屏息諸緣,勿生一念。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

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佛法是不二之法。

般若品第二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

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

迷人口說,智者心行。

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

一真一切真。

心量大事,不行小道。

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

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

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

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不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無相頌: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疑問品第三

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

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

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

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

外有五門,內有意門。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

性在王在,性去王無。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

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

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癡是畜生。

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

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

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

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無相頌: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定慧品第四

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

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

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頓。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 今念 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

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坐禪品第五

此門坐禪,元不看心,亦不看淨,亦不是不動。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看也。若言看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看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看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看心看淨,即障道也。

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

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懺悔品第六

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其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

自性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

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

無相懺悔: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

悔者,悔其後過;從今已後,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

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後過又生。

四弘誓願: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痴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

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

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無相三歸依戒:

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

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

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

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

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歸依。

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

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一體三身自性佛:

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

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身中有三身佛。

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

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自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

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

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無相頌: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機緣品第七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

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

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迷悟在人,損益由己。

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

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

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

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

以知五蘊法,以及蘊中我;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捨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頓漸品第八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頓,故名頓漸。

住心觀淨,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

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隨方解縛,假名三昧。

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

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

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

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

護法品第九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

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

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付囑品第十

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

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

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

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

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

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

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

自性若正,起十八正。

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

對法,外境。

無情五對:

天與地對,

日與月對,

明與暗對,

陰與陽對,

水與火對;

此是五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

語與法對,

有與無對,

有色與無色對,

有相與無相對,

有漏與無漏對,

色與空對,

動與靜對,

清與濁對,

凡與聖對,

僧與俗對,

老與少對,

大與小對;

此是十二對也。

自性起用十九對:

長與短對,

邪與正對,

癡與慧對,

愚與智對,

亂與定對,

慈與毒對,

戒與非對,

直與曲對,

實與虛對,

險與平對,

煩惱與菩提對,

常與無常對,

悲與害對,

喜與瞋對,

捨與慳對,

進與退對,

生與滅對,

法身與色身對,

化身與報身對;

此是十九對也。

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

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

毀譽不動,哀樂不生。

法性本無生滅去來。

真假動靜偈: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皆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淨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

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

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

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

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

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

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

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

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自性真佛偈: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