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lin.edu.hk/edu/work_paragraph_detail.asp?id=353&page_id=0:120 相應部.四十七.念處相應 一.菴婆巴利 這是我所聽見的: 二.念 這是我所聽見的: 三.比丘 這是我所聽見的: 四.大堂 這是我所聽見的: 五.善聚 這是我所聽見的: 六.鷹鳥 這是我所聽見的: 七.猴子 這是我所聽見的: 八.廚師 (一) 九.病 這是我所聽見的: 十.比丘尼居所 這是我所聽見的: 十一.大人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人們說 ‘大人,大人’ 。大人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舍利弗,我說,有解脫的心,這稱為大人。沒有解脫的心,這不稱為大人。 “舍利弗,什麼是解脫的心呢? “舍利弗,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身的時候,內心無欲,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他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受的時候,內心無欲,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他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心的時候,內心無欲,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他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法的時候,內心無欲,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舍利弗,這就是解脫的心了。 “舍利弗,我說,有解脫的心,這稱為大人。沒有解脫的心,這不稱為大人。”
十二.那爛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爛陀的波婆迦芒果園。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我對世尊有這份淨信:無論過去、將來或現在,沒有任何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覺悟。” “舍利弗,你說出這樣重、這樣無畏的話,以堅定的語氣作出獅子吼: ‘大德,我對世尊有這份淨信:無論過去、將來或現在,沒有任何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覺悟。’ 舍利弗,你曾用他心智來觀察過去所有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的心,知道他們是什麼樣的戒行,什麼樣的特質,什麼樣的智慧,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解脫嗎?” “大德,沒有。” “舍利弗,你曾用他心智來觀察將來所有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的心,知道他們是什麼樣的戒行,什麼樣的特質,什麼樣的智慧,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解脫嗎?” “大德,沒有。” “舍利弗,你曾用他心智來觀察現在的我,阿羅漢.等正覺.世尊的心,知道我是什麼樣的戒行,什麼樣的特質,什麼樣的智慧,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解脫嗎?” “大德,沒有。” “舍利弗,既然你沒有用他心智來觀察過去、將來、現在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的心,那你為什麼說出這樣重、這樣無畏的話,以堅定的語氣作出獅子吼呢?” “大德,雖然我沒有用他心智來觀察過去、將來、現在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的心,但我能夠從推斷之中明白這個道理。大德,就正如在邊境有一座都城,都城有堅固的地基、堅固的圍牆和一道城門,有一個智慧、聰明、能幹的守門人在那裏,他阻截陌生人入城和讓熟悉的人入城。他在環繞城牆的道路巡視時,看不見城牆有任何裂縫或孔洞,即使貓兒也不能從城牆進出。守門人心想: ‘所有體型大的眾生要進出這座都城,都要通過這道唯一的城門。’ “大德,同樣地,我能夠從推斷之中明白這個道理。大德,過去所有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都是要通過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善保持在四念處之中,培育七覺支,然後覺悟無上正等正覺。將來所有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也是要通過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善保持在四念處之中,培育七覺支,然後覺悟無上正等正覺。現在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也是要通過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善保持在四念處之中,培育七覺支,然後覺悟無上正等正覺。”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舍利弗,你要時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講說這段法義。舍利弗,一些愚癡的人對如來有搖擺或疑心,他們在聽了這段法義之後將會把搖擺或疑心捨棄。”
十三.純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住在摩揭陀的那羅村。他生了病,病得很重。純陀沙彌是舍利弗尊者的侍者。 舍利弗尊者因病入滅,於是純陀沙彌帶著舍利弗尊者的大衣和缽,前往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去到阿難尊者那裏,對他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 “大德,舍利弗尊者入滅了。這是他的大衣和缽。” “純陀賢友,有這個消息,應要見一見世尊。純陀賢友,讓我們一起前往世尊那裏,把這件事情告訴世尊吧。” 純陀沙彌回答阿難尊者: “大德,是的。” 於是,阿難尊者和純陀沙彌一起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阿難尊者對世尊說: “大德,這位純陀沙彌說,舍利弗尊者入滅了。這是舍利弗尊者的大衣和缽。大德,聽到舍利弗尊者入滅的消息,我感到身體像失去平衡似的,我不能辨別方向,甚至連法也不在心中。” “阿難,舍利弗尊者入滅帶走了你的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或解脫知見蘊嗎?” “大德,舍利弗尊者入滅沒有帶走我的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或解脫知見蘊。大德,舍利弗尊者是我們的教導者;他愛護別人,善於教導別人;對人開示,對人教導,使人景仰,使人歡喜;說法不會厭倦,熱衷幫助同修。舍利弗尊者使我們憶持法的精華、法的財富、法的助益。” “阿難,我不是曾經對你說過嗎,所有我們的至親和喜愛的事物都會變化,都會消逝,都會和我們分離;要這些事物不變化,不消逝,不和我們分離是沒有可能的。阿難,任何生、有、眾緣和合的事物都是敗壞法,要它不敗壞是沒有可能的。 “阿難,就正如一棵樹心堅固的大樹,折斷了粗壯的樹枝。同樣地,在中心堅固的大比丘僧團裏,失去了舍利弗。 “阿難,要舍利弗不入滅是不可能的。任何生、有、眾緣和合的事物都是敗壞法,要它不敗壞是沒有可能的。 “阿難,因此,你要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你要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 “阿難,什麼是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呢?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阿難,這樣就是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了。 “阿難,無論現在或我入滅後,任何比丘如果能做自己的島嶼和皈依處,以法為島嶼和皈依處的話,他就是在有修學欲的比丘之中最高的。”
十四.郁伽支羅村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和大比丘僧團一起,住在跋祇的郁伽支羅村恆河岸邊。這時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入滅不久。 這時候,比丘僧團圍繞著世尊,坐在空曠的地方。世尊觀察寧靜的比丘僧團後,對比丘說: “比丘們,我感到這個大眾好像有所欠缺似的。比丘們,舍利弗和目犍連入滅,使我感到大眾有所欠缺。以往有舍利弗和目犍連所在的方向,我都不用對那個方向操心。 “比丘們,過去所有阿羅漢.等正覺.世尊都有一雙上首弟子,就正如我有舍利弗和目犍連那樣。將來所有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都有一雙上首弟子,就正如我有舍利弗和目犍連那樣。 “比丘們,這樣的弟子真稀有,這樣的弟子真難得!他們在導師的教法中修行,在導師的指導下修行;他們受四眾愛戴,受四眾尊敬! “比丘們,這樣的如來真稀有,這樣的如來真難得!一雙這樣出色的弟子入滅,如來沒有憂愁或悲傷! “比丘們,要舍利弗和目犍連不入滅是不可能的。任何生、有、眾緣和合的事物都是敗壞法,要它不敗壞是沒有可能的。 “比丘們,就正如一棵樹心堅固的大樹,折斷了粗壯的樹枝。同樣地,在中心堅固的大比丘僧團裏,失去了舍利弗和目犍連。 “比丘們,要舍利弗和目犍連不入滅是不可能的。任何生、有、眾緣和合的事物都是敗壞法,要它不敗壞是沒有可能的。 “比丘們,因此,你們要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你們要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 “比丘們,什麼是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呢?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比丘們,這樣就是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了。 “比丘們,無論現在或我入滅後,任何比丘如果能做自己的島嶼和皈依處,以法為島嶼和皈依處的話,他就是在有修學欲的比丘之中最高的。”
十五.婆希耶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婆希耶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婆希耶,既然這樣,你要淨化善法的開首。什麼是善法的開首呢?就是善淨的戒和正直的見。婆希耶,有了善淨的戒和正直的見,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修習四念處了。 “什麼是四念處呢?婆希耶,你要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婆希耶,有了善淨的戒和正直的見,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這樣來修習四念處了。這樣的話,你的善法便會日以繼夜增長,不會衰退。” 婆希耶尊者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婆希耶尊者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婆希耶尊者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十六.優提耶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優提耶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優提耶,既然這樣,你要淨化善法的開首。什麼是善法的開首呢?就是善淨的戒和正直的見。優提耶,有了善淨的戒和正直的見,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修習四念處了。 “什麼是四念處呢?優提耶,你要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優提耶,有了善淨的戒和正直的見,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這樣來修習四念處了。這樣的話,你將會超越死神的領域。” 優提耶尊者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優提耶尊者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優提耶尊者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十七.聖者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勤修四念處的人,能帶來聖者果位,將苦徹底盡除。 “什麼是四念處呢?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這樣勤修四念處的人,能帶來聖者果位,將苦徹底盡除。”
十八.梵天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優樓頻螺的尼連禪河岸邊,坐在一棵牧羊人的榕樹下。這時是世尊初覺悟的時候。 這時候,世尊在閒靜處,內心這樣反思: “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槃。這就是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一位比丘或是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槃。這就是四念處。” 這時候,梵天.娑婆世界主知道世尊的心。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梵天.娑婆世界主在梵世間隱沒,在世尊跟前出現。之後他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向世尊合掌,然後對世尊說: “世尊,正是這樣。善逝,正是這樣!大德,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槃。這就是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大德,一位比丘或是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大德,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槃。這就是四念處。” 梵天.娑婆世界主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能盡生死一乘道, 見者知者得饒益, 古今後人依此道, 皆同橫越生死流。”
十九.舍陀迦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孫波一個稱為舍陀迦的市鎮。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從前,有一個頂竹竿雜技師,頂起了竹竿後對他的徒弟彌陀離迦說: ‘彌陀離迦賢友,來吧,你爬上竹竿上面站著,我在下面用肩膊頂著竹竿吧。’ “比丘們,弟子彌陀離迦回答雜技師: ‘師傅,是的。’ 於是便爬上竹竿上面站著。 “比丘們,這時候,雜技師對弟子彌陀離迦說: ‘彌陀離迦賢友,你護著我,我護著你,我們各自護著對方的重心,互相守護。我們這樣表演技藝來賺取所得,之後你安穩地從竹竿上爬下來。’ “比丘們,當雜技師說了這番話後,弟子彌陀離迦對他這樣說: ‘師傅,我們不這樣做吧。師傅,不如你護著你自己,我護著我自己,我們各自護著自己的重心,各自守護著自己。我們這樣表演技藝來賺取所得,之後我安穩地從竹竿上爬下來。’ “雜技師說: ‘就按你的方法吧。’ ” 世尊說: “比丘們,就正如弟子彌陀離迦和他的師傅所說的:要護己,要護他;一個護己的人要保持念,一個護他的人要保持念;在護己的時候就是在護他,在護他的時候就是在護己。 “比丘們,怎樣護己護他呢?時常保持念,勤修念。這就是護己護他了。 “比丘們,怎樣護他護己呢?含容他人,不惱害他人,對他人有慈心,對他人有同情心。這就是護他護己了。 “比丘們,護己的人要保持念,護他的人要保持念;在護己的時候就是在護他,在護他的時候就是在護己。”
二十.全國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孫波一個稱為舍陀迦的市鎮。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全國最美麗的美女所到之處,將會引來一大群人聚集來觀看;假如那位美女在表演優美的歌舞,將會引來更大群人聚集來觀看。 “這時有一個想生存不想死亡、想快樂不想痛苦的人走來,人們對他說: ‘喂,你帶著這個裝滿油的缽,在觀賞表演的人群和美女之間行走,有個拿著利劍的人在後面跟隨你,即使你濺出少許,他都會就地斬掉你的頭。’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那個人會否不理那個油缽,意念放逸地追逐外境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我作出這個比喻是為了帶出這個義理:裝滿油的缽好比繫念身2。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常常繫念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你們應這樣修學。”
第二那爛陀品完 二十一.戒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阿難尊者和跋陀尊者住在波吒釐子的雞園精舍。 這時候,跋陀尊者在黃昏離開靜處去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跋陀尊者對阿難尊者說: “阿難賢友,世尊講說各種善戒。世尊所說的善戒帶來什麼利益呢?” “跋陀賢友,十分好,十分好!你善達要義、善思要義、善問問題。你問世尊所說的善戒帶來什麼利益嗎?” “賢友,是的。” “賢友,世尊講說各種善戒。世尊所說的善戒有助修習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賢友,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賢友,世尊講說各種善戒。世尊所說的善戒有助修習這四念處。”
二十二.住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阿難尊者和跋陀尊者住在波吒釐子的雞園精舍。 這時候,跋陀尊者在黃昏離開靜處去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跋陀尊者對阿難尊者說: “阿難賢友,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呢?” “跋陀賢友,十分好,十分好!你善達要義、善思要義、善問問題。你問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嗎?” “賢友,是的。” “賢友,人們不勤修四念處,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人們勤修四念處,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什麼是四念處呢? “賢友,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賢友,人們不勤修這四念處,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人們勤修這四念處,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
二十三.衰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阿難尊者和跋陀尊者住在波吒釐子的雞園精舍。 這時候,跋陀尊者在黃昏離開靜處去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跋陀尊者對阿難尊者說: “阿難賢友,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正法衰退;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正法不衰退呢?” “跋陀賢友,十分好,十分好!你善達要義、善思要義、善問問題。你問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正法衰退;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正法不衰退嗎?” “賢友,是的。” “賢友,人們不勤修四念處,會使正法衰退;人們勤修四念處,會使正法不衰退。什麼是四念處呢? “賢友,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賢友,人們不勤修這四念處,會使正法衰退;人們勤修這四念處,會使正法不衰退。”
二十四.簡說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這就是四念處了。”
二十五.婆羅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有一位婆羅門走到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那位婆羅門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呢?” “婆羅門,人們不勤修四念處,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人們勤修四念處,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什麼是四念處呢? “婆羅門,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婆羅門,人們不勤修這四念處,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人們勤修這四念處,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那位婆羅門對他說: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二十六.沒有完滿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和阿那律陀尊者住在沙伽陀的荊棘園。 在黃昏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和大目犍連尊者離開靜處去阿那律陀尊者那裏,和阿那律陀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舍利弗尊者對阿那律陀尊者說: “阿那律陀賢友,人們說 ‘有學,有學’ 。有學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四念處的修習沒有完滿,這就是有學。什麼是四念處呢? “賢友,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賢友,這四念處的修習沒有完滿,這就是有學。”
二十七.完成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和阿那律陀尊者住在沙伽陀的荊棘園。 在黃昏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和大目犍連尊者離開靜處去阿那律陀尊者那裏,和阿那律陀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舍利弗尊者對阿那律陀尊者說: “阿那律陀賢友,人們說 ‘無學,無學’ 。無學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完成了四念處的修習,這就是無學。什麼是四念處呢? “賢友,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賢友,完成了這四念處的修習,這就是無學。”
二十八.世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和阿那律陀尊者住在沙伽陀的荊棘園。 在黃昏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和大目犍連尊者離開靜處去阿那律陀尊者那裏,和阿那律陀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舍利弗尊者對阿那律陀尊者說: “阿那律陀賢友,勤修什麼法,能得大無比智呢?” “賢友,勤修四念處,能得大無比智。什麼是四念處呢? “賢友,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賢友,我勤修這四念處,所以能得大無比智。賢友,我勤修這四念處,所以能以無比智觀察一千個世間。”
二十九.尸利婆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阿難尊者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尸利婆陀居士生了病,病得很重。 於是,尸利婆陀居士吩咐一個下人: “來吧,你去阿難尊者那裏,用我的名義頂禮阿難尊者雙足。你這樣說: ‘大德,尸利婆陀居士生了病,病得很重。他頂禮尊者雙足。願尊者悲憫,前往尸利婆陀居士那裏就好了。’ ” 那位下人回答尸利婆陀居士: “主人,是的。” 於是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對阿難尊者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 “大德,尸利婆陀居士生了病,病得很重。他頂禮尊者雙足。願尊者悲憫,前往尸利婆陀居士那裏就好了。” 阿難尊者保持沈默以表示願意探望尸利婆陀居士。 於是,阿難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尸利婆陀居士的住處。阿難尊者抵達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尸利婆陀居士說: “居士,你怎麼樣,病痛有沒有消退,有沒有感到好轉呢?” “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居士,既然這樣,你應這樣修學: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居士,你應這樣修學。” “大德,世尊所說的四念處在我心中,我瞭解這些法義。大德,我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我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我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我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大德,世尊所說的五下分結,我看見在心中沒有任何一個沒有斷除。” “居士,你有得著。居士,你有得益。你為自己授記阿那含果。”
三十.摩那提那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阿難尊者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摩那提那居士生了病,病得很重。 於是,摩那提那居士吩咐一個下人: “來吧,你去阿難尊者那裏,用我的名義頂禮阿難尊者雙足。你這樣說: ‘大德,摩那提那居士生了病,病得很重。他頂禮尊者雙足。願尊者悲憫,前往摩那提那居士那裏就好了。’ ” 那位下人回答摩那提那居士: “主人,是的。” 於是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對阿難尊者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 “大德,摩那提那居士生了病,病得很重。他頂禮尊者雙足。願尊者悲憫,前往摩那提那居士那裏就好了。” 阿難尊者保持沈默以表示願意探望摩那提那居士。 於是,阿難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摩那提那居士的住處。阿難尊者抵達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摩那提那居士說: “居士,你怎麼樣,病痛有沒有消退,有沒有感到好轉呢?” “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大德,當我接觸這些苦受的時候,我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大德,世尊所說的五下分結,我看見在心中沒有任何一個沒有斷除。” “居士,你有得著。居士,你有得益。你為自己授記阿那含果。”
第三戒住品完 三十一.未聞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這是如實觀察身,我之前從沒聽過這個法義,我在這個法義之中,眼生出來了,智生出來了,慧生出來了,明生出來了,光生出來了。比丘們,你們應要修習如實觀察身。比丘們,我已修習如實觀察身,我之前從沒聽過這個法義,我在這個法義之中,眼生出來了,智生出來了,慧生出來了,明生出來了,光生出來了。 “比丘們,這是如實觀察受…… “比丘們,這是如實觀察心…… “比丘們,這是如實觀察法,我之前從沒聽過這個法義,我在這個法義之中,眼生出來了,智生出來了,慧生出來了,明生出來了,光生出來了。比丘們,你們應要修習如實觀察法。比丘們,我已修習如實觀察法,我之前從沒聽過這個法義,我在這個法義之中,眼生出來了,智生出來了,慧生出來了,明生出來了,光生出來了。”
三十二.無欲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勤修四念處,能帶來最高的厭離、無欲、寂滅、平息、無比智、正覺、湼槃。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勤修這四念處,能帶來最高的厭離、無欲、寂滅、平息、無比智、正覺、湼槃。”
三十三.不著手修習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不著手修習四念處,就是不著手修習能將苦徹底斷除的聖道;著手修習四念處,就是著手修習能將苦徹底斷除的聖道。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不著手修習這四念處,就是不著手修習能將苦徹底斷除的聖道;著手修習這四念處,就是著手修習能將苦徹底斷除的聖道。”
三十四.修習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勤修四念處,能把一個人從此岸帶到彼岸。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勤修這四念處,能把一個人從此岸帶到彼岸。”
三十五.念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比丘應該保持念和覺知,這是我給你們的教法。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有念的比丘呢?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有念的比丘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有覺知的比丘呢?一位比丘知道受的生起,知道受的持續,知道受的逝去;知道覺的生起,知道覺的持續,知道覺的逝去;知道想的生起,知道想的持續,知道想的逝去。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有覺知的比丘了。 “比丘們,比丘應該保持念和覺知,這是我給你們的教法。”
三十六.究竟智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這就是四念處了。比丘們,勤修這四念處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或當下得到究竟智,或有餘得到阿那含。”
三十七.貪著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身的時候,會捨棄對身的貪著;當捨棄對身的貪著的時候,會證得不死。他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受的時候,會捨棄對受的貪著;當捨棄對受的貪著的時候,會證得不死。他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心的時候,會捨棄對心的貪著;當捨棄對心的貪著的時候,會證得不死。他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法的時候,會捨棄對法的貪著;當捨棄對法的貪著的時候,會證得不死。”
三十八.遍知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身的時候,會遍知身;當遍知身的時候,會證得不死。他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受的時候,會遍知受;當遍知受的時候,會證得不死。他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心的時候,會遍知心;當遍知心的時候,會證得不死。他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法的時候,會遍知法;當遍知法的時候,會證得不死。”
三十九.修習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四念處的修習。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四念處的修習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這就是四念處的修習了。”
四十.分析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四念處、修習四念處和通往修習四念處的途徑。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四念處了。 “比丘們,什麼是修習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持續觀察身的生法,持續觀察身的滅法,持續觀察身的生滅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他持續觀察受的生法,持續觀察受的滅法,持續觀察受的生滅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他持續觀察心的生法,持續觀察心的滅法,持續觀察心的生滅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他持續觀察法的生法,持續觀察法的滅法,持續觀察法的生滅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比丘們,這就是稱為修習四念處了。 “比丘們,什麼是通往修習四念處的途徑呢? “比丘們,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比丘們,這就是通往修習四念處的途徑了。”
第四未聞品完 四十一.不死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你們內心要善安放在四念處之中,這樣便會得到不死。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你們內心要善安放在這四念處之中,這樣便會得到不死。”
四十二.集起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四念處的集起和滅除。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身的集起呢?食的集起,身便集起;食的息滅,身便滅除。 “什麼是受的集起呢?觸的集起,受便集起;觸的息滅,受便滅除。 “什麼是心的集起呢?名色的集起,心便集起;名色的息滅,心便滅除。 “什麼是法的集起呢?作意的集起,法便集起;作意的息滅,法便滅除。”
四十三.道路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一次,我住在優樓頻螺的尼連禪河岸邊,坐在一棵牧羊人的榕樹下。那時是我初覺悟的時候。 “那時候,我在閒靜處,內心這樣反思: ‘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槃。這就是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 ‘一位比丘或是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 ‘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槃。這就是四念處。’ ” “比丘們,這時候,梵天.娑婆世界主知道我的心。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梵天.娑婆世界主在梵世間隱沒,在我跟前出現。之後他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向我合掌,然後對我說: ‘世尊,正是這樣。善逝,正是這樣!大德,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槃。這就是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 ‘大德,一位比丘或是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 ‘大德,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槃。這就是四念處。’ “比丘們,梵天.娑婆世界主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 ‘能盡生死一乘道, 見者知者得饒益, 古今後人依此道, 皆同橫越生死流。’ ”
四十四.念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比丘應該保持念,這是我給你們的教法。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有念的比丘呢?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有念的比丘了。 “比丘們,比丘應該保持念,這是我給你們的教法。”
四十五.善聚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人們說 ‘一堆善的積聚’ 。如果這堆善的積聚是指四念處的話,這就是正確的講說了。比丘們,四念處全都是善的東西。 “什麼是四念處呢?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人們說 ‘一堆善的積聚’ 。如果這堆善的積聚是指這四念處的話,這就是正確的講說了。”
四十六.波羅提木叉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比丘,既然這樣,你要淨化善法的開首。什麼是善法的開首呢? “比丘,你要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波羅提木叉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比丘,有了波羅提木叉律儀,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修習四念處了。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你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有了波羅提木叉律儀,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這樣來修習四念處了。這樣的話,你的善法便會日以繼夜增長,不會衰退。” 那位比丘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那位比丘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那位比丘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四十七.惡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比丘,既然這樣,你要淨化善法的開首。什麼是善法的開首呢? “比丘,你要捨棄身惡行,修習身善行;捨棄口惡行,修習口善行;捨棄意惡行,修習意善行。比丘,捨棄了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有了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修習四念處了。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你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捨棄了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有了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這樣來修習四念處了。這樣的話,你的善法便會日以繼夜增長,不會衰退。” 那位比丘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那位比丘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那位比丘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四十八.朋友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一些你們悲憫的人和願意聆聽你們的說話的人,不論是朋友或親屬,都應教他們著手修習四念處,教他們安住在四念處之中,教他們建立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一些你們悲憫的人和願意聆聽你們的說話的人,不論是朋友或親屬,都應教他們著手修習這四念處,教他們安住在這四念處之中,教他們建立這四念處。”
四十九.受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三種受。這三種受是什麼呢?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這就是三種受了。 “比丘們,如果要遍知這三種受,便要修習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如果要遍知這三種受,便要修習這四念處。”
五十.漏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三種漏。這三種漏是什麼呢?欲漏、有漏、無明漏。這就是三種漏了。 “比丘們,如果要斷除這三種漏,便要修習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如果要斷除這三種漏,便要修習這四念處。”
第五不死品完 五十一至六十二 (十二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九十一.東方之一至一零二.大海之六》十二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四念處。)3 第六恆河品完 六十三至七十二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三九.如來至一四八.布料》十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四念處。) 第七不放逸品完 七十三至八十二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四九.勞力工作至一五五.空中,及一五八.船至一六零.河》十篇經文大致相同,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四念處。) 第八建設品完 八十三至九十三 (十一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六一.尋求至一七零.愛》十篇經文大致相同,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四念處。) 第九尋求品完 九十四至一零三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七一.流至一八零.五上分結》十篇經文大致相同,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四念處。) 第十流品完 --------------------------------------------------- 1 “淨信的相” (pasādaniya-nimitta)是指能帶來淨信的心境。有 “佛、法、僧、戒(自己的戒行)” 這四個地方。 2 繫念身(kāyagatāya etaṃ satiyā)的意思跟 “身念處” 同,而 “身、受、心、法” 四念處以 “身念處” 為根本,所以, “繫念身” 跟 “四念處” 意義相近。 3 第五十一至一零三經共五十三篇經文都是一些跟《道相應》中的經文重複的部分。巴利聖典協會所出版的巴利原典也沒有把這些重複部分刊出,只是給予經文的號數及少許經文概略。因為這五十三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中一些經文一致,讀者可在《道相應》之中找出這些經文,然後把 “八正道” 的內容轉為 “四念處” 的內容便行了。 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這七科解脫道以八正道為中心,但七科亦可各自成為一條獨立的解脫道。修習八正道可使人得解脫,修習四念處、四正勤以至七覺支均可使人得解脫。因此,很多描述八正道的經文,它的內容同樣可以描述四念處、四正勤以至七覺支。 |
佛陀 >